對醫療機構而言,產科從來都是一個具有獨特意義的科室,在人生必須面對的“生老病死”當中,產科主要關注“生”的問題。然而近兩年,國內醫院的產科,正在面臨一場緩緩到來,威脅卻不容小覷的生存危機。

回望 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放開,產科迎來了自己的“黃金年代”。許多家庭全家出動,徹夜守在醫院門口,就爲了卡點搶一個產科建檔名額。但隨着後來出生人口數據登頂回落,一度“一牀難求”的產科不僅風光不再,還頻頻陷入窘境,其間不乏婦產專科醫院“關門大吉”。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數據顯示,2020 年和 2021 年,全國婦產專科醫院數量兩次下降,到 2021 年,已經跌破 800 家。大型綜合醫院的情況也不樂觀。舉例而言:去年九月,寧波鄞州區第二醫院停止提供孕產婦診療服務;今年一月,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也宣佈不再開展產科服務。從2016年到2023年,我國每年新生兒人數從1786萬下降到902萬,新生兒少了,產科的業務自然會少。

儘管產科的關停危機,有市場隨需求變化自然調節的成分。但另一方面,產科提供的也是某種不可或缺的基本社會服務。新生兒的數量可能時多時少,但每個地方都總會有人懷孕生子,需要近距離、便利的產科服務。一家大型醫院關停產科,對全國統計數據的影響或許不大,但對生活在這家醫院附近的孕產婦而言卻會造成重大影響。正因如此,纔有許多家庭對產科現狀倍加關注,他們想要知道的是:以後生娃,還有保障嗎?

對此,3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關於加強助產服務管理的通知,強調公立醫療機構要承擔產科服務兜底責任。根據要求,人口30萬以上的縣(市、區)原則上至少有2家公立醫療機構能夠開展助產服務,人口30萬以下的縣(市、區)原則上至少有1家公立醫療機構能夠開展助產服務。正如新華社相關報道在開篇所寫,有關部門的這一系列要求,體現的是“必需的產牀,一張不能少”。助產服務是基本醫療服務。偏遠地區多保留一張產牀,“母嬰平安”就可能多添一份保障。“小家”的幸福,也是“大國”的牽掛。

要求公立醫院機構承擔好產科服務兜底責任,並不是說產科現狀不能有任何變化。畢竟,經營困境擺在眼前,醫院還是要有所因應。對此,澎湃新聞發表社論《產科關停不是一件小事》,文章指出:“對於確實‘過剩’的產科,並非不能關停,而是要在有效滿足孕產婦需求的基礎上,科學、合理調整,並做好善後。《通知》就提出,醫療機構產科停業,應按規定經登記機關批准,制訂業務調整預案,妥善做好孕產婦產檢和住院分娩接續服務,合理安排醫務人員崗位,規範出生醫學證明等資料移交。”

與此同時,東方網評論員丁慎毅也在文章中寫道:“醫院或許可以從自身利益出發關停產科,但政府不能因此讓佈局失衡。當下,確實不需要每個醫院都有產科,但是,一個地區到底需要多少產科醫護人員開展產科服務,各地政府需要從大數據計算求得供需平衡。同時,多少人願意多出錢需要更好的產科服務,也同樣需要相依的數據支撐。政府相關部門只有通過‘大數據+鐵腳板’搞好精準調研和科學決策,才能預防過快裁撤產科而影響人們對產科服務的更美好需求。”

同一篇文章指出:當前,人們對產科服務的需求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醫療的重心擴大到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與健康促進,包括月子、產康、醫美,以及心理與精神健康。對此,新華社報道也特別提到:確保“生得了”,還要“生得好”。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嬰兒死亡率降至4.5‰,孕產婦死亡率降至15.1/10萬,居於全球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全國住院分娩率爲99.94%,基本實現全部住院分娩。從多年前“一牀難求”,到如今部分產科牀位出現閒置,隨着經濟社會進步和人口發展變化,老百姓對助產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一站式”產檢服務、個性化分娩計劃書、“酒店式”產後病房……越來越多孕產婦希望有更舒適的就醫體驗、更溫馨的住院環境,這些都在“催促”產科資源因時因勢優化。

生育是家之大事,也是國之大事。歸根結底,要讓健康這個“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擁有可靠保障。

媒體札記,中國青年報評論員帶您品評一週時事熱點,我們下期再見。

責任編輯:任冠青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