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校園與家庭霸凌,馬斯克如何塑造自己的使命DNA

馬斯克的演化路徑並非線性的,更像是穿越者的姿態——童年在南非:

在欺凌下他通過讀書尋找答案,在13到15歲時藉助科幻小說想通了延續人類文明的終極問題,並以之爲使命;(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衆籌平臺)17歲後前往北美,他通過教育補足了所需的技能,靠互聯網浪潮積累了資本,然後用SpaceX、特斯拉和Solar City三家公司,嘗試爲人類構建一個擁有清潔能源、全新交通方式以及多行星居住的明天。

阿什利·萬斯是那本著名的《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的作者,他找到了一種巧妙地方法來對應馬斯克的童年和今天的成就——馬斯克在心理學意義上是“天賦異稟的”(profoundly gifted),像他一樣的兒童擁有極高的智商並早早深陷於這個世界存在的問題。

在修復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一些孩子會就此陷入癱瘓陷入虛無,而像馬斯克這種小孩,則會隨時間推移愈發自信和愈發有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

至於馬斯克爲何如此特殊,阿什利的解讀是:

馬斯克從小就讀了很多科幻小說,並接納了人類應該嘗試拯救世界並在宇宙中穿梭的想法。他在學校受到欺凌,在家裏不高興,這使他轉向自己的內心,想辦法改善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本文從《滾石》在2017年對馬斯克的專訪出發,還原這一過程,旨在揭示什麼塑造了馬斯克的世界觀、什麼指導了他的方法論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打造出了一套與自己使命相匹配的技能的。

1

校園與家庭霸凌,馬斯克修復問題

初中和高中的馬斯克在大多數同學眼中是不起眼和安靜的,根據他母親的回憶,“埃隆是學校裏年紀最輕個頭最小的人”,馬斯克自己也知道: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都是班上年紀最小的孩子,因爲我的生日剛好是在接受入學的最後一天,6月28日。而且我發育很晚。所以我很多年來一直是班上年齡最小、體型也最小的孩子……

當時的馬斯克並不擅長運動或是其他能和同齡人搞好關係的事情,這在南非的有些軍國主義的校園環境下是非常致命的。

飽受校園與家庭霸凌,馬斯克如何塑造自己的使命DNA

馬斯克輾轉讀了好幾所不同的中學,在布萊恩斯滕高中讀8年級時,12歲的馬斯克遭遇了最嚴重的一次霸凌——校園裏的男孩黑幫團隊將他從樓梯頂上推了下去,然後對他拳打腳踢。

霸凌隨後又遭遇升級,這些惡霸開始毆打和利用其最好的朋友。

飽受校園與家庭霸凌,馬斯克如何塑造自己的使命DNA

《下一站火星》書摘

與此同時,家庭生活並不能幫助馬斯克舒緩壓力。從10歲開始,馬斯克搬去和父親一起去,但他父親營造了一種可怕的氛圍,能將一切好事變成壞事,這被馬斯克視作一種精神虐待,將自己的父親稱作“邪惡的人”。

飽受校園與家庭霸凌,馬斯克如何塑造自己的使命DNA

馬斯克父親接受採訪:擔心自己的兒子“三分鐘熱度”

校園的霸凌在自然發育和馬斯克的有意努力下得到緩解,他開始學習空手道、柔道和摔跤,並加強其他的體育訓練。

16歲時,馬斯克長到了1米83,終於一拳擊敗了校園裏欺負他的惡霸。他自己的總結是:

你要對準着那惡棍的鼻子狠狠地來一拳。惡棍們找的是那些不會反擊的目標。如果你讓自己看起來不好惹並且對準他的鼻子狠狠來一拳,他當時可能會猛烈地還擊,但你再也不會被打第二次。

這一經歷無疑是一絕佳的正反饋,也和阿什利的“天賦異稟”觀點不謀而合,馬斯克找到了修復問題的方法。

這也無形中推翻了他的弟弟和母親在媒體面前提出的觀點——馬斯克通過家庭、計算機和商業逃避霸凌的負面影響。

事實並非像他們說的那樣,馬斯克逃脫校園霸凌的方法是直面它、解決它。

2

養育馬斯克長大的是書籍,其次纔是父母

校園霸凌和父親的精神虐待,10歲到16歲之間的馬斯克遇到了阿什利筆下的“嚴重的生存危機”,或者阿西莫夫筆下的“黑暗時代”,他的排憂解難的方法是讀書。

早在10歲之前,還沒有遭遇霸凌的馬斯克就開始沉迷於讀書。和貝索斯將小鎮圖書館的幾百本藏書讀完相類似,三四年級的馬斯克將學校及附近圖書館裏的書給看完了。

飽受校園與家庭霸凌,馬斯克如何塑造自己的使命DNA

到14歲時,他迎來了“黑暗時代”的頂峯,並開始尋找解藥:

他像很多天賦異稟的少年那樣,轉而向宗教和哲學尋找答案。他掌握了不少意識形態方面的知識,然後或多或少地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尋找答案。

當時馬斯克讀了尼采和叔本華,但這對師徒的悲觀主義傾向對於一個14歲的兒童來說過於沉重,最終馬斯克找到了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

飽受校園與家庭霸凌,馬斯克如何塑造自己的使命DNA

這本書改變了馬斯克的一些底層觀念。

《銀河系漫遊指南》中的計算機旨在找出生命、宇宙和萬物終極問題的答案,作者點出了最困難的事情是提出問題,馬斯克欣然了這一觀點。

他在2013年和計算機歷史博物館CEO的對談中袒露:“如果你可以正確地表述問題,那麼答案反而是簡單的那一部分。(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衆籌平臺)因此,我們越好地理解宇宙,就越知道要提出什麼問題。而這些問題最終都接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我們最終要去理解的問題。”

馬斯克自己認爲他想通這一點是在13到15歲時,在他最痛苦的歲月。

這種思維方式一直被保留下來,成爲他“科學方法”的第一步——科學方法是馬斯克解決問題的工具。

1、問一個問題。

2、收集關於這個問題儘可能多的證據。

3、根據證據發展可能的公理,並嘗試算算每一個公理是真理的可能性。

4、中肯地得出結論以決定:這些公理正確嗎?他們與問題相關嗎?他們是不是能嚴格推出這個結論?又有多大的概率成立?試圖證僞這個結論

5、找一些別人對這個結論的批駁來進一步幫助你打破你的結論

6、如果沒有人能否定你的結論,那麼你很可能是對的,但你也不一定絕對正確。

除了《銀河系漫遊指南》,他在這一時期讀過的科幻小說還包括《魔戒》、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以及海因萊因的《嚴厲的月之女王》等。

飽受校園與家庭霸凌,馬斯克如何塑造自己的使命DNA

如果說《銀河系漫遊指南》提供了一個底層觀念,那麼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則爲馬斯克提供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具體的方法論。

馬斯克在《滾石》的採訪中強調了阿西莫夫的影響:“阿西莫夫無疑是影響深遠的,他嚴肅地對照了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但是把吉本的東西放到了一個現代的銀河帝國當中”。

按照馬斯克對其的總結,這本書至少提供了三條可以被執行的建議:

1、應該嘗試去做能延長人類文明的事情

2、減少進入黑暗紀元的可能性

3、如果已經是黑暗的年代了,那應該去縮短其長度

對應到他的公司上,馬斯克的思路很明晰:

1、資源是有限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終將有被耗盡的一天,因此馬斯克創建了特斯拉,根本意圖是爲了加速可持續能源的出現,基於此他開源了專利

2、SolarCity的創建意圖和特斯拉類似,通過太陽能光伏系統來爲其能源革命提供支持

3、文明可能因種種原因滅絕,因此馬斯克創建了SpaceX,根本意圖是爲了讓人類在多行星生存,人們可以在滅絕事件來臨時搬出地球,或者直接移民其他行星

飽受校園與家庭霸凌,馬斯克如何塑造自己的使命DNA

將這些事情綜合起來,馬斯克認爲他在做的是“有用的事”:

那是一個美好的志向。有用指的是對社會其他人有價值。它們是否能使人們生活得更好,使未來看起來更好,而實際上也的確更好嗎?我認爲我們應該努力使未來變得更好。

馬斯克用了志向這個詞,但這一描述更像是使命——馬斯克手下三家公司的使命是使未來變得更好,短期和中期手段是加速可持續能源的出現和讓人類能在多行星生存。

3

天生擅長工程學的馬斯克

在《硅谷鋼鐵俠》中,馬斯克的童年生活被形容成:“他的生活起居由一隊黑人管家細心照料”。

這和馬斯克自己的描述非常不同。

在接受《滾石》專訪時,他抱怨了童年的孤獨:“我從沒有過真正的保姆。家裏只有一個管家,負責確保我不會打碎東西,而她並沒有真正地看管我——我那時候在忙着制炸藥、讀書、造火箭和做其他可能讓我被殺掉的事情。我很震驚我的手指現在都還完好。”

飽受校園與家庭霸凌,馬斯克如何塑造自己的使命DNA

雖然馬斯克已經和父親斷絕關係,但不得不承認他手指能夠保持完好還得益於他父親——馬斯克的父親是南非最年輕的專業工程師資格的獲得者,馬斯克也認爲:“我天生擅長工程學,這是我從父親那裏繼承來的天賦”。

「對別人來說很難的事對我來說很容易。曾有一段時間,我以爲事情如此簡單明瞭,每個人一定都知道這些。」比如?「嗯……比如房子裏的電線是怎麼工作的。以及斷路器的工作原理,什麼是交流電和直流電、安培和伏特是什麼,如何混合燃料和氧化劑以製造炸藥。我以爲每個人都知道這些。」

馬斯克的這種說法確實成立。他在10歲時得到了自己的第一臺計算機,一臺Commodore VIC-20。

機器上面附有如何操作和創建自己的遊戲的說明,據說這需要一個普通人6個月才能完成。然而,10歲馬斯克在沒有睡覺的情況下熬了三天,在不到72小時內讀完了整本小冊子。

飽受校園與家庭霸凌,馬斯克如何塑造自己的使命DNA

馬斯克的遊戲Blastar

當他12歲時,馬斯克已經在本地電腦遊戲開發者競賽中獲得了第一名,並設法賣掉了他創造的名爲“Blaster”的電腦遊戲。

他隨後學會了自制炸藥和火箭,將強酸和強鹼混合後懟在硝石、硫磺和木炭上,再加上氯粒和制動液完成爆破。

這一階段的馬斯克其實很少參與商業實踐,唯一被記錄下的嘗試是他和哥哥要一起在比勒陀利亞開一家電子遊戲室。

《下一站火星》書摘

一到17歲,馬斯克立馬搬離了南非,去了母親的故鄉加拿大。

在最初的日子裏,他投奔了遠方親戚,並因此擁有了一段成年後的農場生活——溫哥華失業救濟辦公室將他介紹去清理木材廠的鍋爐房,工作內容是用鐵鍬將滾燙的沙子、粘稠物和熱氣騰騰的殘渣鏟到洞口外。

接下來的故事基本被大衆所熟知,馬斯克本來準備去滑鐵盧大學讀物理和工程專業,但是他在去滑鐵盧大學校園逛了一圈之後打消了這個念頭。然後因爲女王大學的校園裏女生要遠超出滑鐵盧大學而選擇了女王大學。

飽受校園與家庭霸凌,馬斯克如何塑造自己的使命DNA

他在女王大學就讀了兩個學年,這所學校將他視作傑出校友,並認爲自己對這位未來企業家職業生涯最持久的貢獻是哲學層面的——馬斯克在這裏學會了蘇格拉底式對話的本質,並且在隨後的工作中應用它,爲特斯拉、SpaceX這樣宏偉而難以令人信服的公司招募到了優秀的人才。

之後他轉學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時拿到了物理和經濟學雙學位。他曾計劃到斯坦福大學繼續深造,計劃在那裏研究雙電層電容器背後的技術,希望能借此製造出更好的電池,並用在電動汽車上。

再之後就是Zip2和PayPal的故事,然後當NASA的太空計劃不能令馬斯克滿意時,他再一次選擇了自己解決問題,SpaceX在2002年應運而生。

“創造而非毀滅,有用而非有害,保衛世界而非製造邪惡”,這是《滾石》對馬斯克世界觀的總結。

馬斯克所經歷的校園霸凌、所閱讀的科幻小說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這種世界觀,而在教育和隨後商業實踐中,(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衆籌平臺)他始終和“互聯網”、“清潔能源”以及“太空”三個關鍵詞保持聯繫,圍繞個人願景創辦企業。

和貝索斯相比,馬斯克更像工程師而非企業家,二者在人類未來如何在太空居住的問題上觀點各不相同,而背後的原因也隱藏在兩者的DNA中。

(文章來源於:亂翻書摘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