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1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主辦,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慶西南醫院)承辦的中華醫學會第十六次全國婦科腫瘤學學術會議在山城重慶隆重拉開帷幕。本次會議邀請了數十位國內外知名的婦科腫瘤專家,就婦科腫瘤臨牀、基礎研究進展等展開探討與交流。

會後,本報特別採訪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馬丁院士和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謝幸教授,就此次學術會議及我國婦科腫瘤領域研究進展與未來方向等給予高度闡述。現整理相關會議及採訪的精粹內容,以饗讀者。

會議速遞

分享大會精華

開啓我國婦科腫瘤領域的學術盛宴

大會邀請謝幸教授與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劉繼紅教授共同擔任開幕式主持。同時,大會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主任委員郎景和教授,原衛生部副部長、中華醫學會原常務副會長曹澤毅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馬丁教授,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沈鏗教授,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崔恆教授、孔北華教授、向陽教授參會,本次大會還邀請了波士頓麻省綜合醫院Richard T Penson教授、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劉勁松教授以及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各位常務委員、委員,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婦科腫瘤同道學者共同參會。

會議伊始,大會主席馬丁教授在致辭中指出,中華醫學會全國婦科腫瘤學學術會議是我國婦科腫瘤學術領域的一個品牌,至今已經舉辦了十六次,充分代表了我國婦科腫瘤學的學術水平,也指引着學術的方向。今天我們相聚在山城重慶,共襄盛會,審視我們兩年來的進步與不足,學習國際先進的經驗,爲後面的工作提供經驗和借鑑。這次會議也得到了婦科腫瘤學分會各位委員的大力支持,大家爲這次會議積極準備,建言獻策。與此同時,還邀請到了國際腫瘤領域的權威專家,爲我們帶來婦科腫瘤領域最新進展和發展方向,期望能夠擴展與會同道的視野、提高學術水平。

大會學術報告環節中,郎景和院士做了題爲《用整合醫學思想處理婦科惡性腫瘤》的報告,曹澤毅教授做了題爲《宮頸癌的淋巴處理》的報告;馬丁院士圍繞《我國婦科腫瘤臨牀多中心研究的機遇與對策》主題進行報告。隨後的一天半會議時間裏,舉辦了多個分會場的主題研討會及講座、交流會議,大會現場學術氣氛濃厚,可謂一場婦科腫瘤領域的學術盛宴!

專家訪談

專家高屋建瓴

詳述我國婦科腫瘤領域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國內外大咖雲集、學術形式多樣,共襄婦科腫瘤領域盛會

馬丁院士

全國婦科腫瘤學學術會議今年已經是召開的是第十六屆了,本次會議雲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婦科專家,並將會議內容劃分爲多個會場,包括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其他腫瘤及腫瘤基礎等多個領域,與會的國內外專家圍繞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劑等新型藥物應用、大數據研究開展、人工智能在臨牀實踐中的應用等多個角度予以深入的專題講座、研討和論文交流,從不同層面展示了當前國內外婦科腫瘤診療現狀、當前研究方向、我國多中心臨牀研究內容。並進一步從臨牀實踐需求和當前學術發展狀態出發,對今後我國婦科腫瘤領域的研究進行佈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召開的美國婦科腫瘤學會(SGO)年會會議中,我們中國中東南婦科腫瘤協作組(CSEM)所倡導發起的兩項多中心臨牀研究在大會上報告,引起了很大反響,標誌着我國多中心臨牀研究走向了世界。具體的研究內容也在本次會議當中進行了報告。

綜合看來,本次會議是一次學術水平較高的里程碑式會議,不同於既往會議僅僅通過學術報告國際研究進展,而是更好地對我國專家開展的研究予以彙報,闡述中國專家自己的觀點,發出屬於中國的聲音,在國際舞臺扮演重要角色。

通過我國婦科腫瘤專家學者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從基礎研究到臨牀轉化、臨牀應用到指南修訂,都有全新的提升。中國作爲一個人口大國,所擁有的臨牀資源如此豐富,需要對這樣的資源加以合理應用,針對有意義的臨牀問題,制定科學嚴謹的臨牀研究方案,並用持之以恆的決心和高質量行動予以完成,同時將這樣的精神發揚光大下去,努力奮進、不斷創新,將我國婦科腫瘤事業的發展推向新的高度!

謝幸教授

本次大會的形式新穎、豐富多樣,既有大會主題報告,對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加以介紹、也有專家面對面的探討交流,對一些臨牀觀點等通過辯論、探討的形式最終達成一定的共識。此外,還包括展示手術錄像視頻以及爲年輕學者提供展示平臺。旨在通過不同形式的內容,共同促進學術理念的推廣、學術水平的提高。

聚焦婦科腫瘤領域診療困境與機遇,期待我國學者實現“彎道超車”

馬丁院士

近年來,通過基礎、臨牀等多方學者的共同努力,很多婦科腫瘤的患者死亡率得到明顯控制,尤其是在宮頸癌領域開展了爲數不少的研究、產生很多引領世界的學術理念。由此,希望其他婦科腫瘤領域也能夠將這樣的研究精神堅持下去,例如我國學者即將啓動針對子宮內膜癌的調研研究。

而卵巢癌這一疾病較爲複雜,既往通過病理學分型並未對治療起到很大幫助,都僅能夠提供基本的化療方案,是臨牀診治的難點。希望今後一方面通過引進國際先進靶向治療藥物、優化治療方案與策略;另一方面當前的手術、化療治療的有效率都會遭遇瓶頸,因此從診斷、治療應有效發揮我國學者智慧,從基礎到臨牀各個層面,針對疾病發生起源和分子分型展開探索,最終必將走到更爲精準的分子層面、進入分子診斷與治療領域,從而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爲改善卵巢癌患者的預後帶來希望。

與此同時,發生復發轉移的晚期卵巢癌佔據患者很大比例,當前也要開展針對這部分晚期患者的相關臨牀研究。

總之,要對未來抱有信心,勢必發揮我國學者應有的作用,爲卵巢癌診療貢獻力量。

謝幸教授

通過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在婦科腫瘤領域當中的宮頸癌發病率、死亡率近年已經展現出下降的趨勢,其在疾病篩查、手術切除以及藥物治療等多個方面都取得顯著的成效。

但幾十年來卵巢癌在全球範圍內一直沒有出現明確的進展,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並未得到顯著提高,是全球婦科腫瘤治療領域的難點。

隨着對腫瘤認識精準程度的不斷提升,最早是從器官水平分爲各種瘤種分類;進而通過病理學進行組織學分類,如卵巢惡性腫瘤分爲4大類五十多種類型,是人體中最爲複雜的瘤種;在今天,我們又可在分子水平進一步分類,以便針對特定分子實施靶向治療。但不同於肺癌、乳腺癌等瘤種,在卵巢癌的靶向治療當中,當前僅有貝伐珠單抗與PARP抑制劑這兩種靶向藥物獲批並被指南推薦應用於卵巢癌臨牀治療當中,因此卵巢癌靶向治療仍然任重道遠。

當然,這既是對這一領域診療的挑戰也同樣是機遇,希望我國學者把握機會、克服難度,利用我國具備的各項優勢彎道超車。在今年美國SGO的大會上,有兩項中國的前瞻性、多中心臨牀對照試驗在會上報告。希望今後我國學者能從靶點篩選、驗證到臨牀試驗各方面都開展研究,實現從跟跑到引領轉變。(千蔚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