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東西在適合的地方重新使用它們,創造出新技法,就能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這也是美食絕活大行其道的原因。魚饃其實就是以魚爲餡的包子,是阜陽人的大智慧,算得上是美食絕活,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好喫到六親不認。

太和縣郭廟鎮魚饃花樣變化大,成爲了太和本地的一支奇葩。魚饃的餡,基本上市以寸許的穿條小魚爲餡,也有以三四寸長的鯽魚巴子爲餡的喫法。首先將整魚洗淨,預先泡製,魚越大越要提前去骨去刺,小毛魚則簡單清洗即可,用香油、鹽、調料、茴香、薑絲等提前泡製好備用,胡椒粉、生抽、雞蛋 澱粉,甚至爲了去腥氣,還有用少許白酒點腥的。

正宗的喫法是喫小毛魚的餡子,用家常麪粉揉製成麪糰,分成面劑子。如果是大點的鯽魚巴子,要比包餃子的面劑子大個5-6倍。如果是小貓魚,或者是穿條魚,則是包餃子的面劑子的3-4倍大小。把劑子用面滾勻、滾圓,雙手按擀麪棍平推平拉,推到頭、拉到尾,用力均勻,擀成薄厚均勻,大小適當,把魚餡子包裹進去,形狀以阜陽面食常見的油角子,或者是大扁食的樣式。然後上鍋,擺籠屜,大火約蒸二十分鐘左右即熟。便可以裝盤上桌了,其風味特點是選料精良、皮薄餡大、口味醇香、鮮嫩適口、肥而不膩。

我來的不巧,因是冬季,小魚不好捕捉。只能享受魚肉餡子的了。說起太和魚饃的來歷,太和縣郭廟鎮薛大姐說,這是老輩傳下來的喫法,因爲物資匱乏,貧困人家在小河小塘裏捕捉到小魚兒,洗乾淨後又缺油少鹽的,故用面一包蒸蒸當包子食用,後來發展成爲選用大魚的魚肉製作餡子,一是方便二是沒有魚刺。小魚處理內臟較爲繁瑣,且春夏季節容易獲得,故此,更多的時候,你喫到的是魚肉饃。爲了除腥氣,必須用豬油少許調製,否則腥味太大。

魚饃含有魚餡的香濃、麪粉的軟糯,兩者相得益彰。絕對會顛覆了你的視覺、味覺和嗅覺。阜陽溝渠河塘衆多,是一個很好的平臺,百姓只不過是藉助這個平臺演繹了一個新的嘗試。不要以爲魚饃製作簡單,關鍵在於泡製的配料,醃製的時間,蒸麪的火候。

▶ 阜陽人喫過的包子、餃子大都是素餡、亦或是豬肉、牛肉餡的。 ▶ 元《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載:鯉魚、鱖魚切成柳葉般大小的片子,佐以羊脂、豬膘等配料和麪裹之。及至現代,海產品帶魚也都入了包子餡,比如千張包帶魚包子。古人尚且如此,今人絕不落後,創新不創造,佛爺喫了跳。 ▶ 阜陽魚饃,在本地有太和和臨泉兩縣食用,潁上縣八里河邊的農民偶有此做法,但不成衆,正宗出名的數太和魚饃。斗酒聽竹(網絡圖) 阜陽資深網絡名人 部分作品有:《老阜陽水門口的“裕昌祥”》、《 阜陽大雜院的故事》、《阜陽上樑饃的故事》、《阜陽浮生小記》、《阜陽沒什麼了不起》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