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廣發銀行聯合西南財經大學發佈《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該報告通過對全國23個城市近萬個樣本的調研分析,揭示了城市家庭財富管理的現狀、特徵及問題。

1、城市人均淨資產約50萬元

報告顯示,我國城市家庭戶均資產從2011年的97萬元,增長到2017年的150.3萬元,年均複合增長爲7.6%,報告預計2018年我國城市家庭的戶均淨資產爲154.2萬元,戶均可投資資產規模是55.7萬元。

看到150萬這個數字,相信不少人都會表示自己被“平均”了,不過這個數字的對象是家庭,而非個人,目前中國家庭的戶均人口是3人,這樣算下來2018年城市人均淨資產大約爲50萬。考慮到中國城市房地產動輒都是上百萬,以及貧富懸殊的現狀(平均數會比中位數高很多),人均淨資產50萬這個數比較客觀。

目前我國城市人口大約爲8億,城市家庭戶數大約爲2.67億戶,城市家庭可投資資產規模就達到148.5萬億,預計未來仍以7%的速度增長,這意味未來財富管理的需求和市場都非常巨大。

2、中國城市家庭財富管理的三大特徵

報告顯示中國城市家庭財富管理存在三大特徵:

第一,相對於美國,中國城市家庭住房資產佔比明顯較高,金融資產佔比較低,而且投資品類缺乏多樣性。數據顯示,住房資產在家庭總資產中佔比77.7%,遠高於美國的34.6%,而流動性較好的金融資產在家庭總資產中佔比僅爲11.8%,在美國這一比例爲42.6%。而且67.7%的城市家庭只有一種投資品,有三種及以上投資品的家庭僅有10.6%,而美國是61%。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中國過去十年處於城市化快速上升階段,人口快速地向城市集中,基礎設施硬件條件已經超越美國,城市商品房的價值水漲船高,而且相對於美國,中國的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發展落後,可供老百姓選擇的金融資產較少,上市公司整體上公司治理不完善,股票整體回報率低(美國股市整體回報率近十年超過7%),所以中國城市家庭金融資產佔比較低,住房資產佔比較高。

第二、城市家庭普遍缺乏金融常識。在投資理財產品時,54.6%的家庭不希望本金有任何損失,但同時又期望較高的理財收益。在很多老百姓看來,似乎投資都是“剛性保本”,哪家給的“期望回報”越高,就去買哪家的產品。在金融市場上,收益高的產品通常本金損失的風險也高。如果一個銷售人員告訴你一款金融產品不僅收益超過8%,而且保本保息,那麼他很可能是騙子。

第三、城市家庭普遍缺少長期理財規劃。家庭可接受的銀行理財產品回報週期普遍較短,大部分投資期限都在一年以內,而且家庭商業保險參保率偏低,報告顯示,僅有不到15%的家庭成員擁有商業保險,且家庭更願意爲未成年子女投保,忽視對家庭頂樑柱的保障。

3、財富管理的四大原則

財富管理的重要性已不必述說,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科學地管理自己家庭的財富?

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家庭。蘇格拉底曾說哲學就是“認識你自己”,這句格言也適用於財富管理,每個人都應該“認識自己的家庭,理解自己家庭的財務報表以及家庭成員的工作、健康狀況。《研究了10000份家庭財務報表,才發現財富管理的祕密在這》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家庭資產負債表的內涵。

其次,對投資資產要精挑細選。金融市場上每年都會爆很多“雷”,而爆雷的金融產品大多都是所謂的“保本高收益”產品。因此普通家庭切不可一味追求產品的“高收益”,而忽視其背後的風險。若沒有精力去了解投資標的和產品,那麼就去選擇歷史悠久、擁有良好品牌形象和美譽度的投資機構或第三方理財機構。

第三、普通家庭投資應遵循適度分散化的原則,也就是俗話說的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資產的種類包括現金、私募股權基金、股票及股票基金、固定收益產品、房地產、保險、黃金等。如果全部買國債,收益率會非常穩定但偏低,如果全部買股票或私募股權,那面臨的本金虧損風險將非常大,因此每個家庭應該依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低風險和高風險資產的配置比例。另外,每個家庭都應該配置必要的保險產品,畢竟保險作爲財富管理“壓艙石”的作用不可替代。

第四、普通家庭應遵守資產、負債和收入相互匹配的原則,例如如果一個家庭房地產資產佔比很大,且揹負着鉅額房貸,那麼平時應該多配置收益穩定且流動性較好的資產(現金、短期理財),而不應該去買風險較高或流動性差(例如私募股權)的資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