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三門糟羹的美味,早有耳聞,但是在沒有真正嘗過之前,卻一直保留懷疑:這份看上去這麼不起眼的小喫,真的有他們說的那麼好喫嗎?

去年元宵,三門的好友邀我去她家玩,抱着懷疑的心態,嚐了嚐這傳說中的糟羹,不喫不知道,一喫才明白,原來這三門糟羹果然名不虛傳。

好友不僅給我介紹了她們三門的糟羹,還給我細述了這份美味糟羹背後的故事。

相傳大唐初年,小城還僅是個漁村的時候,經常遭海盜的搶劫騷擾。當時有一位大將叫尉遲恭,發動兵士築城拒盜。開工那天,正好是正月十四,老百姓照例要鬧元宵,海盜就乘機而入。尉遲恭聞報,一面派兵抵禦,一面加緊築城。入夜,風雪交加,百姓就在一起商量:燒些什麼點心去犒勞築城的士兵呢?有的提議送酒菜去,好讓士兵禦寒。但將軍嚴令兵士是不許飲酒的。有個老漢想出了個兩全之計:用帶糟的新酒當水,調上肉絲、冬筍絲、香菇、油泡、川豆鼓等肉菜和米粉糊,製成“糟羹”,味美且能禦寒。大家便把“糟羹”燒好送去。士兵喫了糟羹渾身是勁,不久就築好了城牆。從此,小城中元宵節喫糟羹的習俗,世代沿襲。

現在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糟羹也是越做越可口了,蔬菜必須剁得碎碎的,這樣才能入味,除了放蔬菜,還會放臘肉和牡蠣、小蝦等海鮮。

糟羹應該是台州最常見的小喫之一。朋友說她們這邊在元宵節的時候自己都會在家裏做糟羹,看着她說得津津有味的樣子,我便纏着她給我講講糟羹的做法。她說其實做糟羹並不難:

首先準備好青菜、瘦肉、香乾等原材料,切成顆粒炒至半熟。在這裏要注意菜要剁得越碎越好,這樣才更能入味。據說做糟羹可以選擇青菜多一些,這樣煮出來的糟羹會很好看也很好喫,與此同時在鍋裏燒一大鍋水。等到水煮沸後,把各種顆粒逐一放入,倒入米漿(將米粉和水調勻),不斷攪拌。攪拌的方向一定要固定,一直順時針或逆時針,否則糟羹不容易變成糊狀。等到逐漸呈糊狀變稠,放入鹽、味精就可以了。

朋友給我分析道:糟羹裏有着豐富的材料,富含各種優質蛋白、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對於一些偏食挑食的孩子,更是能增強食慾、促進營養吸收。不過在三門我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喫羹一般不用調羹,用的是筷子;也有的甚至是直接手捧一碗糟羹蹲於家門口,不用筷子不用調羹,順着碗沿喝下去,這樣一碗糟羹就已入腹內,實在是厲害。

原來,一樣貌不驚人的糟羹,不僅營養豐富,還可以變着花樣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