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吳地記》稱:“(嘉興)縣南一百里有語兒亭,勾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於路與范蠡潛通,三年始達於吳,遂生一子。勾踐早在范蠡將西施從苧蘿山載回都城時,就垂涎她的美色,但爲了雪恥滅吳,只好強忍色慾,忍痛割愛了。

  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爲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歷史上西施的真實名字與死因揭祕

  西施原名是什麼

  西施的原名叫做施夷光,因爲家住在西村,所以大家一般都叫她西施。戰國時期,吳王因爲殺父之仇,所以帶領軍隊大戰越國。後來越國的軍隊被打敗了,越國的國王勾踐和王后,以及越國的大夫范蠡,他們一起因爲戰敗,去吳國做了三年的奴隸。三年之後,吳王放了他們三人回到越國。從此,越王臥薪嚐膽,記住自己曾經受過的屈辱,以驚人的毅力開始對自己的磨練,目的在十年之後,可以一洗雪恥,滅了吳國。

 

  西施被選爲進獻給吳王的禮物,然後經過了一系列的學習,包括歌曲和舞蹈等等。做好了準備,開始自己的間諜生涯。西施知道自己對於越國的責任重大,所以她憑藉自己傾國傾城的美貌,和她那高超的琴棋技藝,以及天籟的歌聲和絕美的舞姿,致使貪圖美色的吳王每天都沉迷於後宮和酒色,終日不理會朝政,造成了國力衰退,君臣不和。於是乎,在後來西施和宮外的越國裏應外合,在一系列的計謀部署下,越王勾踐終於一舉滅了吳國,一報當年的恥辱,西施也不負越國人民的期望。

 

  西施是怎麼死的?

 

  當勾踐滅了吳國,夫差被逼自殺之後,西施這位中國古代第一美女,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而她的下場,比文種還要悲慘。

 

  西施的英雄事蹟或曰傳奇經歷,正史不載,故越國滅吳後,西施的下落,只能從其他史籍中尋得蹤跡:

 

  《墨子·親士》稱:“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吳越春秋·佚文》稱:“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

 

  《吳地記》稱:“(嘉興)縣南一百里有語兒亭,勾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於路與范蠡潛通,三年始達於吳,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歲能言,因名語兒亭。

 

  《越絕書》稱:‘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東周列國志》稱:“勾踐班師回越,攜西施以歸。越夫人潛使人引出,負以大石,沉於江中,曰:‘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爲?’”

 

  桑榆先生將五部書按作者所處時代順序,集中排列,是爲了讓讀者一目瞭然。四部書中,唯唐人陸廣微所著《吳地記》,說西施隨范蠡私奔,後世文人也據此寫出了許多戲劇、小說,或影視劇,說范蠡初識西施,兩人就動了情矣;或說勾踐爲了使西施能夠身在吳國心在越,時刻不忘爲國復仇的神聖使命,特地將她許配給范蠡,以拴住她的芳心。如此一來,吳國滅亡後,西施與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也就成了一個才子與佳人的愛情故事,並且有了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結局,也是景仰英雄愛慕美人的大衆所最願意看到的喜劇。

 

  然而,《吳地記》這段文字卻經不起推敲。吳越兩國的首都,相距僅數百里,范蠡奉勾踐之命,送西施入吳,竟然走了三年,並且在途中生下一子,而且在孩子長到一歲能說話時,才走到嘉興縣南一百里處。若如此,范蠡豈不拿國家大事當兒戲?生過孩子的西施是否還有把夫差迷倒的魅力?范蠡回國如何向勾踐覆命?而 “西施滅吳後,復歸范蠡……”一語,也不見於《越絕書》,作者不過是假託此書,編自己的故事。可見作者是根據民間傳說,一廂情願地解釋“語兒亭”這一地名的來歷而已。《史記》與《吳越春秋》均稱,范蠡出逃時連妻子都未帶走,若他卻帶着西施“同泛五湖而去”,也未免太不近情理。

 

  其餘三書,都稱西施沉江而死,只是兇手將她沉江的手段有所不同。

 

  東漢范曄所著《吳越春秋》稱:“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去。”鴟夷,是皮革製成的口袋。當年夫差派人送屬鏤劍,令伍子胥自殺,伍子胥於自刎之前對執友說:“我死後,你一定要在我墳頭種上梓樹,等樹長大後好做棺材;再挖出我的雙眼,掛在吳都東門上,我要看着越人入都滅吳!”夫差聞之大怒,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袋,投入江中,拍掌笑曰:“這下你可就什麼都看不到啦!”越國處死西施的手段,與其相似,也是將她裝入皮袋,投入江中,令其在江濤中漂流直到沉沒。至於是將她縊死後裝進皮袋,還是活活塞進皮袋投入江中,范曄未作交代。在後人的詩歌裏,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隱的《景陽井》詩云:“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皮日休的《館娃宮懷古》詩:“不知水葬歸何處,溪月灣灣欲效顰。”這說明在唐代,人們是認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說法的。

 

  西施既是絕色美女,又是越國滅吳的功臣,沒有勾踐之命,越國的文臣武將是不敢隨便將其處死的。勾踐爲何要處死西施?也許是因他覺得爲達到復仇目的而使用美人計,過於下作,要殺人滅口;也許是因爲本國的絕代佳人被夫差佔有,而自己卻不能享受,心懷嫉妒;也許是西施知道吳越之間的祕密太多,不殺恐留後患;也許是范蠡與西施確有舊情,滅吳後,西施將重新回到范蠡的懷抱,勾踐覺得作爲一國之君,自己得不到的,他人也別想得到……

 

  清代蔡元放所著《東周列國志》的記述,就不僅僅是處死西施的手段,而是蘊含着令人想象的故事情節了。

 

  勾踐早在范蠡將西施從苧蘿山載回都城時,就垂涎她的美色,但爲了雪恥滅吳,只好強忍色慾,忍痛割愛了。而吳國已滅,夫差已死,大仇已報,也就可以大張旗鼓地把美女接回來,供自己享受。假設西施被送往吳國時十八歲,接回時不過三十八歲。西施身爲吳國王后,整天喝各種滋補養顏的高級口服液、使用各種美白去皺的高級化妝品,一定保養得很好,美色不減當年。反正西施既是越國派往吳國做地下工作的愛國女青年,又是越國的戰利品,無論怎麼說,都應該把她接回祖國。

 

  如此,西施的歸來,非常明顯的威脅到了越夫人的地位,雖然出身不高,但西施的美貌,貢獻,以及作爲“戰利品”的分量都是不容置疑,西施自然成了越夫人的眼中釘,欲除之。

 

  但她怕殺掉了老公的心頭肉,以後不好交待,便打出愛國的旗號,發表告老公及滿朝文武書:“這種亡國的禍水,還留着她作甚?”她一把幹掉情敵的行動上升到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不但勾踐先生乾瞪眼,滿朝文武也乾瞪眼矣。

 

  《東周列國志》畢竟是歷史演義,蔡元放先生又是清朝人,居戰國時代太遠,所述故事雖然順理成章,但西施是否被勾踐的太太所殺,卻缺乏有力的史證。而墨翟先生則生活於戰國末期,勾踐滅吳後數年,又把國都遷至琅邪(今山東省諸城市),墨翟先生對吳越爭霸的歷史應有很多的瞭解,書中所言,更有權威性。他將西施之死與比干、孟賁、吳起並列,以證他們都是因爲自己過人的美德、才幹、長處而死,而西施的慘死,是因其美貌所致。

 

  文種死後,勾踐爲了做表面文章,還爲他造了高規格的巨墓,而西施卻被沉於江中,死不見屍,連她爲之獻身效命的祖國的一抔黃土都不佔有,因此她的下場,比文種更加悲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