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340年,商鞅向孝公獻策:“秦國與魏國都是各自的心腹大患,因爲秦魏以黃河和崤山爲界線反覆爭奪,終有一天不是秦滅掉魏國就是魏國滅掉秦國。”魏惠王許諾後離開,公叔痤又趕緊召見商鞅,說到:“我向大王推薦你做國相,大王沒有同意,所以我向大王建議如不用你就必須殺你。

帶你走近《資治通鑑》——商鞅變法與秦國崛起

秦魏邊界示意圖

公元前364年,周顯王五年,秦獻公在石門大敗韓趙魏三國聯軍,斬首六萬人。公元前362年,秦魏兩國大戰於少梁,魏國大敗,秦軍俘獲魏相公叔痤。同年,秦獻公去世,其子嬴渠梁繼位,是爲秦孝公,時年二十一歲。這個時候黃河、崤山以東有韓、趙、魏、齊、楚、燕6個強國,楚魏兩國與秦接壤,六國都把秦國當做尚未開化的夷族,瞧不起秦國,不準秦國參與中原諸侯的會盟。而此時的秦國內部,經濟貿易凋敝,宗族林立,私鬥嚴重,教育落後,民衆極爲窮苦,西部更有戎族部落不時騷擾。面對這種情況,胸懷大志的秦孝公決心發奮圖強讓秦國變得強大起來。於是,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通告天下:“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爲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爲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這便是聞名天下的“求賢令”!從這篇距今2000多年的奇文,我讀出了三個意思。其一,知恥而後勇,先祖不賢以致秦國內憂外患,秦孝公的自揭其短彰顯其廣闊胸襟。其二,能強秦者尊官分土,足見秦孝公招賢納士之誠。其三,收復失地、修繕政令,以恢復穆公霸業爲己任,秦孝公披靡天下之霸氣可見一斑!如此國君,賢士何求!

帶你走近《資治通鑑》——商鞅變法與秦國崛起

千古雄文求賢令

事實證明,正是這篇一百多字的“求賢令”讓歷史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戰國七雄中最弱的秦國由此崛起一統天下。求賢令發佈不久就名揚天下,等待多時的衛鞅終於看到了自己大展宏圖的機會——入秦,他相信歷史將因自己而改寫。衛鞅何許人也?複姓公孫,衛國人,後被孝公封於商地,所以又稱“商君”或者“商鞅”。商鞅最早在魏國名相公叔痤手下做事,相當於是公叔痤的侍從人員,公叔痤知道商鞅有大才,可惜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自己就病倒了。魏惠王前來探望,讓公叔痤推薦接班人,公叔痤向魏惠王鄭重推薦了商鞅,魏惠王覺得公叔痤是老糊塗了纔會向自己推薦一個年輕的中庶子做國相。公叔痤看到魏惠王這個樣子,知道他不會重用商鞅,就對魏惠王說:“如果你不用商鞅,一定要殺了他,千萬不能讓他去其他國家。”魏惠王許諾後離開,公叔痤又趕緊召見商鞅,說到:“我向大王推薦你做國相,大王沒有同意,所以我向大王建議如不用你就必須殺你。我先忠於大王才能照顧下屬,你趕快逃跑吧!”商鞅聽後搖頭說:“大王不聽從你的意見重用我,又怎會聽從你的意見殺我呢!”終於沒有逃走。果然,魏惠王離開後對近臣說到:“公叔痤真是老糊塗了!”求賢令發佈後,商鞅西向入秦,通過孝公近臣京監見到秦孝公,詳述自己富國強兵之策,孝公大悅,與之共商國是!

帶你走近《資治通鑑》——商鞅變法與秦國崛起

商鞅入秦

帶你走近《資治通鑑》——商鞅變法與秦國崛起

商鞅力辯保守派

巨人的腳步一旦邁出,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公元前359年,商鞅想要變法,遭到國人的反對。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爲中心力戰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等人,取得孝公支持。於是,孝公任命商鞅爲左庶長開始變法。商鞅制定相關法令:一、實行拾伍連坐法;二、立軍功者授爵;三、嚴禁私鬥;四、獎勵耕織、懲罰懶人;五、宗室非有軍功軍工不得屬籍;六、明確官員等級。爲了取信於民,商鞅在頒佈法令前做了一件事,他讓人在南門集市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材,下令說誰能把這根木材搬去北門就可以獲得十金。羣衆覺得古怪就沒人動手,商鞅又說能搬過去的賞五十金。終於有一個人半信半疑搬了過去,立刻獲得五十金的獎賞。這時商鞅才頒佈法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徙木立信”故事。新法實施一年後,前往國都控訴新法的百姓數以千計。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商鞅說:“新法之所以不能順利推行就是因爲上層人士的違反,太子身爲儲君無法施刑,便將他的老師贏虔、公孫賈分別處刑以示懲罰。”於是,贏虔(秦孝公的哥哥)被割掉鼻子,公孫賈臉上被刺字,百姓聽說此事後都小心翼翼遵守新法。如此執行十年後,秦國呈現出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盛景,百姓不再私鬥而是勇於爲國作戰,民風也爲之大變,商鞅變法初見成效。此時,一些原來說新法不好的人又開始說新法好,商鞅將這些人發配邊疆,國人再不敢議論法令是非。

帶你走近《資治通鑑》——商鞅變法與秦國崛起

秦軍收復河西之戰

公元前358年,秦國在西山擊敗韓軍。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會盟,攻打宋國。公元前354年,秦國在元裏擊敗魏軍,斬首7000餘,奪取少梁。公元前352年,秦大良造商鞅率軍攻打魏國,於第二年攻佔固陽。公元前350年,秦遷都咸陽,商鞅頒佈第二次變革法令。一、截止父子兄弟混居一堂;二、合併村落爲縣,設置縣令等官員;三、廢井田,開阡陌。四、統一計量單位。通過上述法令,秦國更深層次的變革開始,國家實力進一步上升。公元前348年,商鞅改革賦稅制度,秦國經濟更加繁榮,國庫變得充實。公元前343年,周顯王封秦孝公爲諸侯老大,各國紛紛前來恭賀,孝公率軍與諸侯在逢澤舉行會議,朝見周顯王。公元前340年,商鞅向孝公獻策:“秦國與魏國都是各自的心腹大患,因爲秦魏以黃河和崤山爲界線反覆爭奪,終有一天不是秦滅掉魏國就是魏國滅掉秦國。去年魏國被齊國大敗,實力大大下降,其他諸侯國也跟魏國解除了同盟關係,現在正是攻打魏國的最佳時機。打敗魏國,秦國憑藉崤山和黃河的天然優勢,才能真正做到進可攻退可守,一舉奠定稱王稱霸的基礎。”孝公採納了商鞅的建議,命商鞅率兵攻打魏國。商鞅設計擒獲魏軍主帥後乘勢攻打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割讓河西之地向秦求和,並且將都城從安邑前往大梁,魏國由此一蹶不振。魏惠王默然嘆息:“吾恨不用公叔之言!”孝公因商鞅軍功,封商於十五縣給商鞅做屬地,衛鞅由此稱爲“商君”,後世稱之爲商鞅,一代權臣達到人生的巔峯!

帶你走近《資治通鑑》——商鞅變法與秦國崛起

商鞅死後屍體被車裂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嬴駟繼位,是爲秦惠文王。公子贏虔指使門客控告商鞅謀反,惠文王派兵捉拿商鞅。商鞅匆忙逃亡魏國,魏國將其遣回。商鞅逃至屬地後被秦軍斬殺,車裂分屍。商鞅變法十餘年,其法令極爲嚴苛,他曾親臨渭河處決犯人,鮮血將河水都染成紅色,很多人對他十分怨恨。有一次,商君問趙良:“我與百里奚誰更高明?”趙良坦言:“百里奚做國相,累了也不乘車,夏天也不打傘,視察的時候也沒有前呼後擁,他向東討伐鄭國,三次爲晉國扶立國君一次救楚國於危難之中,他死的時候百姓痛哭流涕。再來看您,結交寵臣景監,掌權後凌辱貴族、殘害百姓,公子贏虔八年閉門不出,公孫賈也受到刺面的懲罰,以上這些都是不得人心的事情啊!您的出行後面跟隨大量甲士和隨從,沒有足夠的保衛措施您就不願出行,這可不算以德服人啊!您在秦國獨斷專行招人怨恨卻還貪戀着商於之地的榮華富貴,馬上就要大難臨頭了!”商鞅沒有聽進去,果然五個月後大難臨頭。由此可見,商君作爲千古奇相,卻仍然無法做到范蠡那樣的功成身退!一代權相的輝煌人生以這種方式落幕,可悲可嘆!

帶你走近《資治通鑑》——商鞅變法與秦國崛起

商鞅雖死,變法猶存

商君倒下了,但是他的變法卻成功了,秦國因此變得強大起來。面對實力強橫的秦國,六國又該怎麼辦呢?一個合縱連橫的偉大時代即將到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