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還沒徹底門戶凋落之前,曾有一線迴光返照的機會,那就是留學生。

晚清的留學生如火如荼,遍佈世界,其中去日本的更是數量超多。去歐美留學比日本早幾十年,晚清後期日本突然變得熾手可熱。

爲什麼留日學生逐漸增多,乃至成爲大事?這些學生在日本究竟學到了什麼?

二十年前,中日爆發了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原本勝券在握的中國輸得很慘,而剛通過改革跑步上位的日本卻刷出了存在感。

日本大獲全勝,恐怕是日本也始料未及的吧!日本想不到中國這麼弱,在此之前日本對中國還是有顧忌的。

我們知道日本一直是抄襲中國文化的,爲什麼日本能戰勝中國?一直被周邊各國引爲榜樣的中國究竟差在哪裏?

爲了弄清楚中國爲什麼不如日本,很多有才華的青年紛紛到日本留學,去日本尋找答案。

不久,他們找到了答案,中國比日本差的是精神和勇氣。日本有“武士道”精神,而中國古代有“漢魂”,但現在沒有了,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現在猶存。

日本武士道精神源於中國的“漢魂”,甚至可以追溯到墨家,戰國時期的文化,日本武士道精神是中國文化賦予的財富。日本將中國文化精髓抄襲走後,改名“武士道”精神,激勵和影響了無數日本人。

因爲日本有“武士道”精神,所以有不怕死的勇氣,而中國沒有勇氣,墨守成規,想改革的只是少部分人,上層統治階層只想混喫等死。

康有爲在進行變法的過程中,並沒有喚醒國民的進取心,而康本人也有點誇誇其談,根本沒有系統的按部就班地去執行變法的要義。戊戌變法是效仿了日本的改革,但是畫虎不成,沒有追趕上日本,反而被拖得更遠。

他們滿腹道學知識,舌燦蓮花,也沒能通過“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官痞良心發現,變法最終失敗了。

回國的留學生,對中國的弊病感觸太深。值得一提的是,武昌起義的發動者都是日本留學生,而且每個都有大量的留學日本的好友,也就是說清政府是被日本留學生推翻的。

由此可見學日本比學歐洲有實效,大概是因爲東洋國家政治方面的相通性,更重要的 ,日本的那一套原本就來自中國文化。

中日兩國的知識分子也比較像,只是日本的更有勇氣,而中國更爲瞻前顧後。亞洲讀書人大都滿腹經綸,我們現在看日本的作家,翻譯各國文學作品,是不是可以看出日本人學識的淵博?

所以中國和日本人都是最勤奮的,最好學的,也確實是有才能的,也有國家憂患意識。但爲什麼中國知識分子在中國,沒有取得日本知識分子那樣的成就,也沒有產生影響力呢?

並不是中國人懶惰,中國人不善於思考,中國人死讀書,而是中國知識分子更缺乏勇氣和精神。

中國人說:“君子動口不動手”。所以大家都是靠一張嘴拼命宣傳,但是所有人都宣傳去了,誰來做事呢?日本人說:“君子動口亦動手”。

他們認爲統治者不會微笑着交出政權,就像腐朽的幕府政權,必須用武力強行奪取,用暴力打破它,然後才能改變它。

中國有兩千年的封建歷史,這是一張嘴就可以改變的嗎?人的觀念和慣性是最難改變的,除非讓他們恐懼,讓他們屈服在武力的威懾力下,纔有可能根本上改變腐朽落後的制度。

自古文人不成事。

中國的文人有個特點,不獨立。文人依附豢養,無法獨立成事。好像讀書就是爲了成爲一個賞心悅目的畫眉鳥,讓上層統治者觀賞,但一沒有獨立組織,二沒有獨立經濟,所以他們只能耍嘴皮子,不能幹實事。

清末的學者認爲中國的留日學生與之前的文人不同,他們造反成功了,推翻清政府。有人說這是因爲他們學以致用,將日本變革的種子傳播到中國。這句話是對的。日本的精神確實有助於變革清末腐朽的制度,日本留學生形成的革命團體,對當時的中國有進步意義。

清朝格格

他們的舉動像一道亮光,劈開了昏睡中的中國。中國進步知識分子第一次意識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來自於中國的“漢魂”。日本曾經從中國文化中汲取營養,而現在到了日本文化反哺中國的時候了。

漢魂歸來。中國纔有希望;漢魂歸來,漢民族纔會站起來。

中國有個“斷指將軍”黃興是日本人很佩服的,秋瑾是女英雄,他們都受了“武士道”精神的影響,要以武力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中國不僅比日本少了一種精神,還多了一種特性。

中國國民比日本國民多了一種特性——奴隸之根性。

“吾先以一言叫起我同胞曰:國民,吾願我同胞,萬衆一心,肢體努力,以砥以礪,拔去奴隸之根性,以進爲中國之國民。……吾故曰:革命必先去奴隸之根性。”

寫這段話的是中國留日學生,那一年他才十八歲,兩年後,他爲中國革命英勇就義。

漢民族在“漢魂”的鼓舞下,終於取得了新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