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瓷器的胎骨較薄而且精細,顏色潔淨,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爲白色,釉質堅密光潤。定窯瓷器的白釉多閃黃,故有“粉定”之稱,釉面偶爾還有垂釉的現象,由此又有了“淚釉”的別稱。宋代定窯瓷器常見的器型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爲多,罐、爐等器形則比較少。定窯瓷器的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爲主。北宋早期的定窯刻花,構圖、紋樣都比較簡單,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具有淺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窯的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

定窯是宋代著名瓷窯之一,以生產白瓷而馳名。定窯瓷器多爲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醬釉、褐釉、綠釉等品種。定窯白瓷的馳名始於北宋,而定窯白瓷的燒造則始於唐代。 定窯在唐代時就已是著名瓷場,北京翰海,保利秋拍藏品徵集,壹叄壹陸柒柒貳,柒柒陸捌王女士。專燒白釉、黃釉瓷,到宋代發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燒製白瓷,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地褐花等品種。白瓷胎土細膩,胎質薄而有光,釉色純白滋潤,上有淚痕,釉爲白玻璃質釉,略帶粉質,因此稱爲粉定,亦稱白定。其它瓷器胎質粗而釉色偏黃俗稱土定;紫色者爲紫定;黑色如漆的爲黑定,傳世極少。

一、要有玉質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效應,以有玉質感的爲上品,特別是作爲宮廷燒造的瓷品,更是必須要燒出玉質感來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無論是白定,還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無玉質感?真品應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燒造溫度等不易掌握,很難燒出玉質感來。一般都是氣韻呆滯、釉色蒼白,無玉質感可言。個別能燒出玉質感來,但常見色彩顯新,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後,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爲白中閃黃,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象牙白”色。少數質差的釉爲白中微閃灰黃。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爲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這也是一個鑑識時要注意的要點。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窯特定的燒成氣氛,故難以燒出“象牙白”的釉色來。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黃,在器物折腰處也難見淺黃綠色。

三、要見“竹絲刷痕”。定窯的制胎工藝中,在胎半乾之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定窯因爲施釉較薄,燒成後,在釉薄處透過釉面就隱約可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徵之一,在鑑識時必須特別留意。仿品中常不見這種“竹絲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夠自然,據此可以鑑別。

四、釉面常見“蠟淚痕”。這種“淚痕”是由於上釉不均勻,入燒時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蠟淚狀凸起,球面下部呈淺水綠色。這種“淚痕”只出現在盤碗的外部。有否“淚痕”也成爲鑑識是否北定的一個基本特徵。當然,不是每一個定窯瓷都有“淚痕”,但有“淚痕”比沒有“淚痕”的要容易確認。一般的仿品是較難做出這種“淚痕”來的。

定窯白瓷工藝水平很高,胎料加工極細,經過良好的篩選,因此,製成的器物胎質堅緻潔白細膩。由於釉料中的氧化鈦含量較高,加之用氧化焰燒窯,釉色白中泛黃,呈現出象牙白的質感,柔和悅目。定窯在唐代始燒臼釉、黃釉器物。臼釉有玉壁底碗、注壺、瓶類;黃釉器有碗、注壺等。唐代早期常見製作粗糙的平底淺腹碗,胎體厚重,外施黃釉,裏施白釉。唐代晚期多白釉碗,碗壁傾斜45°,淺腹,寬圈足,胎較早期的薄,裏外施釉。五代時的器物白釉蓮花托,口作六瓣蓮花狀,直深腹,圈足,裏外施釉,釉面有細密的開片。

除此之外,五代常見脣口白碗。宋代定窯已自成體系,產品以白釉爲主,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地褐花等品種。白釉器胎質潔白,質地堅硬,胎壁較薄,釉色白中泛牙黃色,釉面有淚痕,因覆燒而形成無釉的芒口。“覆燒”是定窯系瓷器特有瓷器裝燒方法之一,相對正燒而言,是把碗、盤一類的器物反扣在窯具上的支燒方法,在宋代由定窯首先使用。由於覆燒法的使用,墊圈組合代替了匣鉢,使器物的平均佔用空間縮小,大大提高了產量,因此得到了普遍推廣。但也因爲覆燒,使瓷器的口沿部位產生了無釉的芒口,於是用金、銀或銅把漏釉部位包鑲起來,既掩蓋了缺陷,又抬高了身份,稱“金裝定器”。

定窯白瓷的裝飾手法主要有刻花、劃花、印花三種。北宋早期,刻花盛行,有蓮瓣紋、纏枝菊紋,另有兩者共用或刻花與篦劃紋結合的,還有花果、蓮鴨、雲龍等紋飾與細線相結合的。印花裝飾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後期,佈局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密而不亂。題材以花卉爲多,其中,牡丹、蓮花最多,其次是菊花,有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