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熟知的上古神话中,有关《鲧伯治水》的说法是这样的:

上古时代,全世界都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国外的是上帝叫世上唯一的好人诺亚造了一艘方舟,拯救万物。但咱们这却是出了一位英雄鲧,带领人民筑堤防水。只不过最初民间工艺不过关,建的堤坝挡不住洪水。于是鲧就听从了猫头鹰的建议,偷了天帝的息壤。——这息壤可以自行生长,不但长势喜人而且牢不可破,实在是防水的神器。鲧用息壤筑起了高高的大堤,洪水再也不能威胁到人类了!

可就在这时候,天帝发现了自己的宝贝被盗,于是派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鲧伯治水治水失败。

鲧身死而志不灭,尸身不腐,三年后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继承他的遗志,历经十三年,终于治好水患。

但在屈原的《天问》中,却存在另一个《鲧伯治水》的版本:

上古舜帝时期,发生了一次大洪灾,人民流离失所,生活无着。英明神武的尧帝也没有办法,向天下发布招募令:“哎呀,这中原大地四处洪水滔天,浩浩荡荡把山峰都围住了。我的子民们为此忧愁不已,有谁能治理这洪水啊?”(“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

经过广泛的民意调查和选举,大家一致推荐鲧来治水。这时候的鲧,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考虑到大家的意见,而且当时也找不出比鲧更合适的人选,帝舜勉强同意让他去试试(“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鲧在治水时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没多大成效。但后面他突然看到一只猫头鹰咬着乌龟的尾巴在泥地上拖行,获得了灵感,想到了建筑堤坝的办法。(“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堤坝确实是阻挡洪水的妙招。随着堤坝不断建成,洪水慢慢不再四处泛滥。眼看着堵水即将成功,舜帝坐不住了——要是让鲧治好了水患,这可就是功高盖主了,凭借这个拯救万民的功劳,赏无可赏怎么办?

事情就是这么巧合,这时鲧筑的大堤出现了溃口,洪水再次倒灌,于是舜帝就顺理成章的把鲧抓起来,处以极刑。(“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上面的版本是屈原所知的,要知道屈原作为贵族世家,从小就看了很多秘藏书籍,甚至有些是历史上再也找不到的版本,所以他说的,也不见得荒诞无稽。只不过他的这个《鲧伯治水》,里面却让尧帝英明神武的形象大打折扣,还隐隐绰绰有种阴谋的影子。

那么各位看官,你到底相信哪一个版本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