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季,時任四川省文化局社會文化處處長,分管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工作的高文,接到一項任務,爲中國郵票公司尋找製作畫像磚郵票的樣本。“不要神話傳說,不要歷史故事,不要人文典故,要專門反映有關國計民生的衣食住行問題的內容”,面對郵票公司的這個需求,高文開始了對畫像磚的研究。

1956年10月1日,《東漢畫像磚》郵票正式發行,這套特種郵票共4枚,主題分別爲“井鹽生產”、“住宅建築”、“射獵農作”和“車馬過橋”。這套特種郵票由孫傳哲設計、孔紹惠雕刻,郵票圖案取自四川地區出土的漢畫像磚拓片,設計原型就是由高文推薦的鹽場圖、弋射收穫磚、庭院畫像磚、車馬過橋4件東漢畫像磚拓片。

2018年,這位文博老專家工作已經60年有餘,回憶起過去的時光,原中國漢畫學會副會長、創始人之一、中國文物學會理事高文感慨萬千,“正是這一契機,讓我從此便與漢代畫像磚和碑刻結下了終生之緣。” 9月2日,帶着文博界與文藝界衆多專家的祝福,高文先生將多年來對漢代畫像磚的研究與對時代的理解創新融合,以規模宏大、難以超越的展覽方式來到了北京,也讓廣大藝術愛好者,有機會與當年的特種郵票設計藍本見面。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鹽場圖》拓片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漢代庭院畫象(像)》拓片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漢代弋射收穫畫像磚》拓片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漢代車馬過橋磚》拓片

作爲山水美術館繼3月上旬中國漢畫大展之後的第二場漢畫展,“高文藏名家題跋漢畫像磚拓片展”博採衆家之長,盡顯漢代“博大沉雄”的文化魅力以及名家詩書題跋的風采雅趣。高文先生介紹,在山水美術館舉辦的這次展覽,是一次對漢畫的創新實驗,在一張漢代畫像拓片上,既能夠看到兩千年以前的圖畫,也能看到現代的書法藝術,可謂圖文並茂,雅俗共賞。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巴蜀漢畫,漢畫藝術中的瑰寶

漢畫,被稱爲“漢代的百科全書”,擁有豐富的題材內容和形神兼備、質樸渾厚的風格,是研究漢代文化的重要依據,還因線條富於力度和動感、畫面結構嚴謹、重情節等藝術特色,具備極高的漢代藝術價值。

此次展出的所有漢畫作品,均是出土於巴蜀地區的漢畫像磚拓片,是其中彌足珍貴的經典作品,也是其中最具特色,規模最大的。巴蜀地區是漢代最富庶的地區之一,這些畫像磚上繪有當時的諸多社會情形——車騎儀仗、闕臺樓閣、神仙信仰、民間傳說、社會制度、商業貿易、娛樂遊戲等,內容罕見奇特,藝術形式上也更別具一格。展覽現場根據畫像主題分爲7個展區:駟馬千乘、銀臺金闕、清凌太虛、朝歌夜弦、王杖詔書、酒肆話桑麻、圖案紋飾,力求全方位展現漢代巴蜀地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漢人之畫,今人題跋,相映成趣

高文先生介紹,在畫像磚拓片上進行題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隨着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畫像磚的收藏在民間逐漸增多,頗受文藝界人士喜愛。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原中國漢畫學會副會長、創始人之一、中國文物學會理事高文先生在開幕式發言

展覽中近120件漢畫拓片上,收錄了自清末民初至今針對巴蜀漢代畫像磚的多幅題跋拓片,有着近百位從郭沫若到蘇士澍等名家書法題跋,更有著名導演謝添、演員唐國強等人的珍貴題跋。這些題跋或鑑賞或詠歎,不僅對圖像內容有所闡釋,亦可賦詩題上,涵蓋了文物考古、歷史學、社會學、文學、民俗等諸多領域及書法、篆刻等門類藝術,既成爲了新的文物,亦是兼具學術性和創造性的藝術作品,展現出文物學家及文化藝術名家們極高的傳統文化素養,如馮其庸先生題《偶耕圖》:

“古書多見偶耕之事,今從畫像磚中得見其真。

已醜嚴冬 寬堂題 八十又七 馮其庸印

圖中二牛駕一犁,一男子掌犁,其身後一頭飾雙髻之婦女,一手提籃,一手點種。其上有一樹。陝北稱此爲二牛擡槓。此爲硃砂拓本,四川綿竹市出土,故十分珍貴也”。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偶耕圖》拓片 題跋:馮其庸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漢代養老畫像磚》拓片 題跋:謝添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漢代日月神高禖圖》拓片 題跋:唐國強

跨越千年的藝術,我們如何欣賞

提及如何欣賞畫像磚與漢代藝術,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國家博物館前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陳履生老師,給了大家很多啓示。在他看來,對於普通公衆來說,來到現場之前,首先要做的功課是要預先了解漢代歷史與文化,瞭解漢代畫像藝術的基本內容。來到展覽現場之後,可以根據展覽的分佈情況,逐一瀏覽展品並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重點關注。陳履生老師介紹,“此次展覽中一些生產生活的圖像,相對其他地區非常特殊,比如四川的鹽井,在整個的漢代畫像中是有着唯一性的,這種題材的特殊性正是它的價值之所在。而摹印畫像磚,作爲漢代畫像磚的主要形式,它跟中國繪畫以線條爲主要表現對象的形式又有着緊密的關聯,這說明中國卷軸畫上以線條爲主要表現形式的歷史至少從戰國和漢代就已經成型。”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國家博物館前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陳履生在展覽開幕發言

對於研究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現實意義,陳履生老師還提到,作爲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漢畫反映了漢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對它的研究,應該在歷史學研究的範圍之內,同時給予現代的關照。對於歷史研究,是爲了更好得關懷當下,啓發當下的創造精神與文化自信。漢畫,以它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藝術特色而“不朽”。立足於傳統,全面探索、激活漢畫的生命力,對於復興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

作爲一座城市的藝術空間,美術館承擔着文化標杆的責任。在今天,採用何種方式去面對傳統文化發展尤爲重要。山水美術館作爲新晉民營美術館,將致力於文化藝術發展的多元化,承載起社會的教育責任和傳播責任,爲大衆呈現真正好的藝術。展覽展期爲9月2日至9月28日,值得期待與前往觀展。

附:《東漢畫像磚》特種郵票

第一枚“井鹽生產?東漢”,此畫像磚出土於四川省郫縣,高40釐米、寬46釐米,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畫面以山林爲背景,林中可見各種飛禽走獸,還有人張弓射箭的狩獵場景。製鹽這一場景主要出現在畫面的下半部分,鹽井位於左下角,井上有兩層高架。轆轤置於第二層,繩兩端各系一吊桶。上下交替汲滷,高架旁有一盛滷槽,並用一竹筧經過山峪將滷引入右側的長形(容器內)竈上。竈上有五釜,竈的左端是火門,門前一人架柴煽火,中間二人揹負柴火負責運輸。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第二枚“住宅建築?東漢”,該庭院畫像磚高40.5釐米、寬48釐米,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郊蒐集 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畫面爲一幅形如田字的四合庭院俯視圖,四牆由長廊形的五脊平房連接而成。前院中有兩隻雄雞正昂頸相鬥,後院中有兩雙展翅的鶴。堂上有二人相對而坐似是在飲酒對話。該磚爲研究漢代居民習俗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第三枚“射獵農作?東漢”,此收穫弋射畫像磚高39.6釐米、寬45.6釐米,1972年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鄉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畫面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圖“弋射”以蓮花蓮葉池塘作爲背景,水下有大魚數條,左側樹下隱蔽二人正張弓欲射,射着身旁擱置一架,架內有四“磻”,磻—以石箸隿繳也。古代稱這種射獵方法爲方法繳射和弋射。下圖“收穫”,共有五人在稻田裏幹活,最左側一人擔着禾擔,像是送飯的樣子。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第四枚“車馬過橋?東漢”,車馬過橋畫像磚高40釐米、寬45.5釐米,1956年四川省成都市跳蹬河出土,現藏於四川省博物館。畫面爲一座有欄杆的平板木橋,橋板橫豎交鋪。下有橋柱四排。雙馬挽一四維有蓋軺車,車上乘坐二人,後一騎相隨。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文藝界名流爲何鍾情於古人生活的“記事本”?  這個漢畫像磚拓片展給你答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