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制度是从商朝开始的,目的是为了祭祀,之后的周朝、秦朝都没有沿用,西汉又捡起来用了。

关于庙号的议定,一个基础原则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以此来给予君主祖或宗的称号。

再一个就是祖与宗的数量问题,很多人认为祖只有一个,宗有很多个,在最早期这并没有什么问题,规矩就是这样,可后来规矩被破坏得一干二净,祖也有很多个了。

曹魏有太祖、高祖、烈祖三祖,西晋也有高祖、太祖、世祖三祖,十六国那些小国君主更是一堆祖,祖的议定全凭新任君主喜欢。

总的来说,庙号在商朝起步,周秦不用;西汉重新规定,汉朝也很慎重;魏晋南北朝泛滥成灾,祖与宗成堆;隋唐重新规定,祖的数量减少,宗成了标配。

隋唐虽然重新梳理了一下庙号的议定规则,但祖仍然不是唯一的,“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仍取决于新皇帝的喜好,皇帝想给先皇上个“祖”的庙号并不是什么破坏礼法的事情。

唐朝就有六个祖,即圣祖、献祖、懿祖、太祖、世祖和高祖,圣祖是李耳,即老子,唐朝皇室给自己认的祖宗,是不是没人知道;之后五个则是李渊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和李渊自己。

唐穆宗即位后,淮南节度使李夷简为了讨皇帝欢心,就请求给唐宪宗定个“祖”的庙号。(宪宗晏驾,未定谥。淮南节度使李夷简以宪宗功高列圣,宜特称祖

唐穆宗下令让大臣们讨论讨论,最终没给父亲上“祖”的庙号,这跟他们父子俩关系不好有关,甚至有人认为唐宪宗的死跟唐穆宗有关,李夷简的龙屁是拍到了龙腿上。

说了这么多,回到清朝,清朝并不只有三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分别为兴祖、景祖、显祖,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和圣祖玄烨,不过是当过皇帝(大汗)的祖而已。

清朝是渔猎民族入主中原,他们学习中原文化,却并不一定要完全照搬,况且前面有很多鲜活的例子,唐宋元明都有很多个祖,清朝自然也要学习一波,于是六祖横空出世,三祖也太小家子气了。

令人疑惑的是,改后金为清的皇太极却仅仅只是太宗,而不是祖。皇太极是“大清”的建立者,从此后金成了清朝,大汗成了皇帝,皇太极作为的始受命之王者,用“祖”庙号并不过分。

但关键是,皇太极的庙号与其说是他儿子福临上的,不如说是他弟弟多尔衮上的,彼时的福临完全是多尔衮手上的傀儡。

多尔衮跟皇太极这个哥哥的关系,那真是相恨相杀,多尔衮的母亲就是被皇太极逼死的,但皇太极却给了多尔衮不小权力,皇太极的妃子孝庄太后也跟多尔衮闹绯闻。

而玄烨(康熙)的庙号是他儿子胤禛(雍正)上的,这父子俩的关系我们不清楚,但雍正对康熙的功业是很肯定的,他刚刚上位,那几个兄弟也不太服,尊崇父亲也符合他稳固地位的需求。

康熙有什么功业呢?简单说就是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疆域基础,平三藩、御沙俄、收台湾、平定准噶尔,这些都是巩固大一统的切实措施。

这些功业,如果放在汉朝,也最多是个宗,参见汉世宗刘彻,但在清朝,那就非祖不可了。

清朝官员拍马屁的水平唐朝官员强得多,摸清楚雍正的想法,礼部就上书请皇帝选庙号。其实能够给康熙用的庙号并不多,太祖世祖都用了,高祖在唐朝后基本不再使用,只能重新起一个新的,圣祖就是被大臣们精挑细选出来的。

礼部上书:“帝王功业隆盛。引古者祖有功之义得称祖。此皆经书可据者。臣等窃谓惟圣字、可以赞扬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号、可以显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恭拟敬上尊谥曰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曰圣祖。”

在康熙之前,还有两个圣祖,一个是就是上面说的老子,另一个就是宋朝的圣祖赵玄朗,即赵公明,是宋真宗追封的。这两者都是神话远祖,算是扯大旗,可康熙却是实实在在的的雍正之父,凡人中的第一个圣祖,雍正对此表示满意,钦定庙号圣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