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到明,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中,女主临朝并不鲜见,外戚专权又往往为其标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只是专权时间、专权程度和专权影响各不相同。要说外戚专权的严重程度,两汉最为惨烈,若要论及外戚专权的发展和昌盛,西汉又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所谓“外戚”,包含“外”和“戚”两个概念,也就是非皇族成员通过婚姻关系成为了皇帝的亲戚,一般指皇帝的母族和妻族。外戚能够获得权力,跟他们与皇帝的联系纽带——后妃有关,那后妃是怎么影响皇帝任用自己的亲眷的呢?一、西汉的“孝治”观念

“孝”是一种道德层次的规范,从古至今都在被官方所提倡,而在汉朝,统治者甚至将其列为治国纲领,追求“孝”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效益。

自汉高祖刘邦起,汉朝皇帝就非常注重“孝”的治理作用,往往自己以身作则,事亲为孝。

按照记载,刘邦每五天朝拜太上皇一次,太上皇去世后,刘邦为之立庙,按时祭祀。汉惠帝刘盈对父亲刘邦极为顺从,刘邦死后,他下令郡国立高庙,自汉惠帝以后,西汉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字。汉文帝刘恒更是为母亲尝汤药,亦是千古典范。

不管汉朝皇帝的孝行是不是出自真心,至少他们都这样做了,给臣民摆出了一个姿态,与此同时,汉朝皇帝也颁布诸多政策,鼓励民众孝亲。

其一,用政策和实物奖励孝子。《汉书·惠帝纪》:(四年)春正月,举民孝弟(悌)、力田者复其身。

这里提到了两个可以免除徭役的行为,一是孝悌,二是力田。力田是秦朝旧法,用以鼓励农耕,汉朝沿而用之,孝悌则是汉朝原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免除徭役为奖励鼓励百姓孝顺父母。

从汉文帝时期开始,汉朝皇帝开始用实物奖励孝子,一般是赐帛。

《汉书·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

之后的汉朝诸帝均发布过这类命令,赏赐孝子已成常态。

其二,设立专门劝谏督导孝顺的官职,这是从吕后称制时期开始的。《汉书·高后纪》: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颜师古注曰:“特置孝弟力田官而尊其秩 ,欲以劝厉天下,令各敦行务本。 ”

其三,是将孝行纳入选官范畴,即察举制中的举孝。

汉武帝非常重视察举孝廉,只不过各郡进展极不平衡,有时候一郡也没推上一个人,汉武帝下诏斥责郡守等官员不重纲纪人伦,不举孝,令有关部门拟定法条制裁此种行为。

汉朝皇帝如此注重孝道,无形中,皇帝家的长辈(太后乃至太皇太后)对皇帝的影响也随之增大,外戚专权由此有了土壤。二、后妃地位高而出身低

西汉皇族出身底层,比较不在意后妃的出身问题,西汉后妃来自民间的比比皆是。而且汉朝妇女的地位并不低,女性完全从属于男性是后来的事了,当时连授爵都有女性的份,汉武帝就曾封同母异父的姐姐金氏为修成君。

后妃出身低,往往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更容易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干预皇帝乃至干预政事;女性地位高,则为她们干预政事减少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加上第一点的孝治,皇帝对太后和太皇太后很是尊重,即便后宫想干政,皇帝碍于“孝”,也不好反对。

比如吕后诛杀戚夫人母子,汉惠帝无力制止;窦太后让辕固生与野猪搏斗,汉景帝也无法反对,只能通过给辕固生提供武器来帮助他获得胜利。

尤其是窦太后,史书上有很多她因个人喜好而干政的记载,上面提到的辕固生,他是专门学《诗》的学者,窦太后却让他讲自己喜好的《老子》,辕固生认为《老子》不值一提,窦太后就让他斗猪。

窦太后喜爱幼子刘武,想让他继位,这是明确干预国家的继承人选择,窦婴反对立刘武为继承人,动态图就不准他朝请;此外,汉武帝在位前期,由于窦太后的阻挠,改革迟迟不能展开,赵绾和王臧等人想直接向汉武帝奏事,被窦太后逼迫自杀。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夫死,太后临朝就成为可能,太后任用娘家人辅佐更是顺理成章,外戚专权随之而来。三、皇帝的权力制衡

在西汉以前,也曾有势力强大的外戚,但却没有形成外戚专权,比如周幽王的老丈人申侯,他在联合犬戎灭掉西周、立外孙宜臼为周王后,并没有留在周王畿掌控大权,而是返回自己的封国,继续当诸侯。这显然不是申侯专权擅政 , 而是条件不允许。

当时的主流是本国贵族掌权辅佐,外戚只作为外援,决不能长久留下,否则就是跟贵族争权,而且这种违反公认规矩的争斗是很难成功的,所以申侯才会乖乖返国。

到了西汉,经过战国末期各国的相继变法和秦始皇的横扫六国,旧有的贵族被一扫而空,全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这套制度的权力核心只有一个,即皇帝,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 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

皇帝只有一个人,为了实现皇权 , 他必须建立金字塔式的官僚机构 , 将自己的意志投放到整个国家。在这个权力架构中,越接近皇帝的人就处于金字塔的越上层,也越有机会发展壮大,暂行乃至夺取皇权。

这些人有不少,后妃、宦官、公卿都在其中,他们本来都要受到皇权的制约,听命于皇帝,但当皇帝暗弱,他们便可摆脱皇权的制约,将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于皇帝而言,底下的人可能都盯着自己的金字塔尖的位置,如何防止他们夺取这个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皇帝采取的都是分权制衡方法,后妃、宦官和公卿各有任用,相互制衡。

这其中,后妃作为最接近皇帝的枕边人,本身是最没用反抗能力的,可一旦皇帝换人,新的皇帝从丈夫变成儿子,后妃一跃成为对皇权最有威胁的人物,依附于此的外戚自然顺势掌权。

当然,外戚的专权也是极不稳定的,因为他们都建立在皇帝弱的基础上,一旦皇帝强大了,势必要摧毁外戚集团,收回皇权,从历史来看,这个过程往往是摧枯拉朽的,真正靠外戚夺取皇位的,不过王莽一人而已,而且还是在接连数位弱主帮手的情况下。四、外戚的“传承性”

外戚起源于后妃对自己家族的信任和照顾,这种信任和照顾有两个重点,一是永远不会超过自己的孩子,二是希望传承下去。

第一点很好解释,是人的本性,很少有人会把娘家看的比自己孩子还重要,以篡汉的王莽为例,他的王氏家族在汉成帝时期再怎么权势滔天,也还在汉成帝的掌控之中,完全不具备取刘氏而代之的能力。

第二点基本是西汉皇室的常态,从吕后到王政君,一以贯之。

吕后将自己的外孙女张氏嫁给了儿子汉惠帝,想方设法让其生子,无效后只好诈取后宫人子为子。这个孩子日后登上皇位,即前少帝,他得知真相后,向吕后撂下狠话,长大后一定要收拾吕氏,于是他先被吕后收拾了。后少帝继位后,吕后又让自己的侄孙女为皇后。

这个方法被薄太后学了去,她也让自己的侄孙女当了自己的孙媳妇,只可惜薄皇后无子无宠,最终被废。

总的来说,外戚专权是中央集权制下皇权专制的产物 , 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皇权专制的一种形式,皇权利用外戚辅政来制衡公卿等势力。与此同时,外戚与皇权又是矛盾重重的,在主弱的情况下,外戚便能反客为主,不过最终解决矛盾的主动权,不论是皇帝自己动手还是借助其他势力帮助,都是掌握在皇权手中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