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十六国是一段遥远的动乱时期,汉族政权第一次退出中原,偏居东南(东晋)西北(前凉),中原沦为胡人征战的疆场,匈奴、羯、氐、羌、鲜卑你方唱罢我登场,战火熊熊燃烧。

然而开启这一段时期的并不是纵横北方的胡人铁骑,而是在西南蜀地的流民起义。

这场流民起义很特殊,因为参与成员大多是汉族,首领却是氐族,这个首领,就是李特。

李特一家都居于关中,他和两个兄弟李庠、李流都曾在晋朝为将,熟读兵法,因为得罪了长官才跑出军队,正值西晋“八王之乱”闹得正欢,中原战乱不止,再遇上数年饥荒,官府无力赈灾,浩浩荡荡的逃荒大军从关中出发,一路向传闻中富饶的天府之国行进,李氏兄弟就加入了这支流民队伍。

李氏兄弟敏锐地看出这些流民的潜力,动起了心思。一路上他们经常帮助救济其他流民,声望渐高,慢慢成为流民们的首领。

终于,流民们到达了蜀地,靠给当地的富人们打工过活。

可这种生活很短暂,新任益州刺史罗尚觉得流民太多难以管理,影响到了当地的治安和经济,他下令将这些流民驱逐出蜀地。

流民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蜀地,怎会轻易离去?而且就算他们愿意走,那也是无路可走,回家乡,只有饿死;去其他地方,前途未卜,未知从来都是让人恐惧的!

作为首领的李特自然也不想走,他开始做两手准备,一边向官府求情,一边又组织流民在绵竹修建大营。流民闻讯都往绵竹聚集,短短一个月时间,那里就汇聚了数万人。

罗尚见灾民不仅不走,反而还聚在一起,大有发动暴乱的趋势啊,他一拍桌子,决定诉诸武力。兵贵神速,罗尚当即率军三万,奔袭绵竹大营,但却被李特将计就计,晋军大败,损兵折将。

官军都打过来了,李特自然不会傻乎乎的一直待在绵竹,击退罗尚之后,他给流民们进行了一番战前讲话,随即宣布起义,挥兵出击。在李特的领导下,义军接连胜利,晋军则是节节失败。

这场起义没有太多的民族矛盾,更多的是阶级矛盾,也就是农民反抗豪强的起义,而李特也清楚地知道百姓的力量,攻占广汉后,迅速与当地民众约法三章,严厉约束义军,获得了民心,进一步攻略蜀地。

连战连捷的义军很快就开到了成都城外,连成都旧城址都拿下了,成都似乎随手可破,不过此时西晋中央政府犹在,李特这么大的声势可没法让人坐视不管,毕竟蜀汉灭亡也才几十年呢,西晋怎会坐视另一个蜀汉出现!

在掌权的河间王司马颙的命令下,荆州刺史派兵协助罗尚,罗尚又与蜀地豪强联络,共同抵御李特,成功将李特击退,并追击将之斩杀。

李特的死对起义军是个重大打击,虽其弟弟李流收拢残部,继续与晋军对抗,但李流能力有限,越混越差,最后混不下去了还想投降。

关键时刻,李特的儿子李雄见叔叔这么怂,干脆自己动手,率领本部人马出击,结果大胜,李流惭愧难当,也知道人心变了,自己带不好队伍,干脆就把军队指挥权交给李雄。

李雄能力更胜其父,在蜀地纵横往来,而中原爆发永嘉之乱,刘渊等胡人南下,西晋自顾不暇,蜀地晋军基本没了后援,在此情况下,李雄采取范长生、范贲父子安抚蜀中豪族的策略,获得大批豪强支持,最终横扫蜀地,称帝建国,国号“大成”。

这一年,是306年,西晋还在苟延残喘,刘渊两年前称王,称帝是两年后的事,李雄是十六国时期第一个称帝的异族。

纵然第一个吃了螃蟹,李雄却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他没有像数十年前的诸葛武侯那样频频发动北伐,也没有趁东晋初立向东对荆州发动进攻,只是守着天府之国这一片,他的举动,成了钟会那句话的生动注解:“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当然,李雄没有表现出太多要得天下的举动,他的政权,更像是他与益州土豪共治,只求保有蜀地,虽然往汉中等地掠民,但并没有北伐扩张的大动作。

李雄的外交政策也很有中立的味道,虽然表示对汉族政权的倾向,却什么都不掺和,祖逖发动北伐时,他对晋室振奋表示欣慰:“吾尝虑石勒跋扈,侵逼琅邪,以为耿耿。不图乃能举兵,使人欣然。”和前凉张氏(向晋称臣)交往时,也强调与晋和谐。

在治国方面,李雄非常倾向于道教思想,《晋书》评价李雄的治理效果:“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雄乃兴学校,置史官,听览之暇,手不释卷。其赋男丁岁谷三斛,女丁半之,户调绢不过数丈,绵数两。事少役稀,百姓富贵,闾门不闭,无相侵盗。”

道教思想适合休养生息,往往战争过后统治者或多或少都会采取一些道教思想治国,但几乎没有达到李雄这种程度的,在他的治理下,成国“国无威仪,官无禄秩”“行军无号令,用兵无部队”,这也导致“班序不别,君子小人服章不殊”“战胜不相让,败不相救,攻城破邑动以虏获为先。”的过失。

此外李雄在立储上出了问题,他自己有十几个儿子,却念着当年大哥李荡的恩情,执意立侄子李班为太子,给之后的内乱埋下了伏笔。

李雄去世后,李班继位,但李雄的丧事都还没办完,他就被李雄的儿子李越刺杀于李雄灵前,李雄另一个儿子李期被拥立为君,李越为相国,封建宁王,原来的建宁王李寿则改封汉王。

李寿可不是普通人,他是李雄的堂弟,自小聪敏好学,李雄很是器重他,病重时还令其辅佐李班,是李雄钦定的三位辅政大臣之一,李班被做掉后,李寿在外镇守,手握军权,在朝中仍保有巨大影响力。

李寿威名远扬,自然跟李越起了冲突,一山不容二虎,两人的争斗愈演愈烈,李寿也很担心,毕竟从关系算,李越是李期的亲兄弟兼上位功臣,他李寿不过是李期的堂叔罢了,所以他连朝会都很少参加,生怕一离开军队就被人做掉。

时间一长,李寿受不了了,听从龚壮等的建议,率军袭击成都。李雄不传位给儿子是有原因的,李期和李越几乎是一触即溃,很快就被李寿击败。

战后,李寿废掉李期,又杀尽李雄诸子,自己在成都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

李寿在位时间不长,仅仅六年,但却是成汉达到极盛并由盛转衰的时期,初期李寿奉行李雄的策略,国力有所增长,到后期打听到后赵皇帝石虎怎么奢侈,自己也模仿起来,大兴宫室,耗费国力。

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李势“不恤国事,多居禁中,罕接公卿,疏忌旧臣,信任左右,谗谄并进,刑罚苛滥,由是中外离心。蜀土先无獠,至是始从山出,自巴西至犍为、梓潼,布满山谷十余万落,不可禁制,大为民患;加以饥馑,四境之内,遂至萧条。”

在李势的努力下,成汉政局越发紊乱,走上了下坡路,不过蜀地一向险峻,无论是中原南下还是东晋西晋,都是困难重重,所以成汉上下都对国家安全报以充分信心,结果东晋真的逆流而上派兵来了。

346年,东晋桓温用袁乔”宜先攻弱“之策,在北伐之前率军攻打成汉,李势忙派兵抵抗,但最终还是成了晋军的俘虏,被押送至建康,晋穆帝封其为归义侯。

所谓富不过三代,从李特到李势,正好是三代,成汉还真就没过去,不过蜀地豪强是真的不爽晋朝,桓温在蜀地待了一年多就走了,成汉的残余试图卷土重来,范贲还曾占据成都称帝,闹腾两年后也被东晋攻灭,蜀地全归东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