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晉綏軍,是中華民國時期主要活動在山西、綏遠以及華北地區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其領袖人物爲閻錫山、商震、徐永昌、傅作義、楚溪春、孫楚等。

1911年11月5日下午,閻錫山與吳祿貞在娘子關會晤,決策推翻清廷大計,決定組成燕晉聯軍,其時,他們就已有共識:“山西是我們中國最重要的堡壘,將來中國萬一對外有事的話,海疆是靠不住的,山西要負很大的責任,所以山西這個堡壘,要好好佈置”1911年11月15日,袁世凱派曹錕和吳佩孚等率軍攻打山西,閻錫山率領軍隊雖做了堅強抵抗,但還是被袁軍打的大敗。閻錫山只率領1000多人逃離山西,取道保德,率部攻入綏遠,佔領包頭,才得以生存下來。

之後,閻錫山在山西無不受北洋軍閥強大的勢力脅迫,並欲圖奪取之。此時,閻錫山採取了“保境安民,惟力是視”方策。民國時期,對山西的國民教育,基層的政權建設,以及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制定了宏偉計劃,與此同時,閻錫山提出了“民德、民智、民財”的三大施政綱領。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裏,閻錫山大抓了山西的各項建設,工業、農業、農田水利建設都有長足發展,尤其是軍事工業的兵工生產,成績更爲突出。有了這些比較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樣纔有了抵擋北洋軍閥各派系的武裝進攻和北伐的成功。

蔣介石爲分化各派反蔣力量,拉攏閻錫山,於1929年10月28日任命閻爲陸海空軍副總司令,閻充分利用蔣授予的職權.擴充軍隊。至1930年中原大戰前,閻錫山的部隊發展到10多個軍,總兵力30餘萬,其情況如下:

(一)步兵

第一軍 軍長孫楚,轄孟祥吉、陶振武、馬延守3個師;

第二軍 軍長楊效歐,轄周思城、徐岱毓、李樂濱3個師;

第三軍 軍長王靖國.轄田樹梅、杜堃、田繡章3個師;

第四軍 軍長李生達,轄霍原璧、段樹華、陳長捷3個師;

第五軍 軍長李服膺,轄朵珍、李俊功、賈學明3個師;

第六軍 軍長楊耀芳、轄方克猷、趙廷英、溫玉如3個師;

第七軍 軍長關福安,轄郭宗汾、魯英麟、劉添貴3個師;

第八軍 軍長張會詔,轄杜春沂、周原健、於鎮河3個師;

第九軍 軍長馮鵬翥,轄楚溪春、高鴻文、黃光華3個師;

第十軍 軍長傅作義,轄苗玉田、葉啓傑、白濡青3個師;

第一保安縱隊 司令豐玉璽,轄李廷秀、王輔、劉召棠3個旅;

第二保安縱隊 司令楊澄源,轄劉光鬥、李嘉林、梁鑑堂3個旅;

第三保安縱隊 司令周士廉,轄王弼、劉逢吉、馬良3個旅;

第四保安縱隊 司令秦紹觀,轄劉濯清、樊賡燦、黃士桐3個旅。

上述4個保安縱隊,中原大戰開始後,均改爲軍的建制。

(二)騎兵

司令趙承綬,轄孫長勝、彭毓斌、呂汝驥、郭鳳山4個騎兵師。

(三)炮兵

司令周玳,轄辜仁發、楊耀芳、溫玉如、曾延毅、盧珖、周俊傑、馮鵬翥7個炮兵旅(各旅長在中原大戰開始後稍有調整)。

晉綏軍在辛亥革命的驚濤駭浪中誕生,在軍閥混戰中成長,在北伐中走向輝煌,在抗戰中打出了模範戰區的威風,又在國共內戰中灰飛煙滅,寫滿了整個一部民國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