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快3歲的孩子,爲了搶玩具,打了其他孩子,家長連忙過去跟他說:」不可以打人,說對不起」,結果孩子連看也沒看,很快說對不起就跑走。我覺得不太對,不出所料,3分鐘後又開始又推又搶。只說對不起,真的不夠,但你們又會問我,他們還小,到底該怎麼教?講到道理也沒用吧?來來來,打人推人搶人,1歲是不懂、2歲愛挑戰、3歲成習慣。

孩子會出手打人,教養上提醒爸媽三件事

1、不可以因爲孩子年紀很小,就不教。而且要找到有效的方法教。

2、好習慣養成,要3-10次以上的練習;壞的習慣,1-2次就學會了。

3、對孩子打人的行爲,一次態度不堅持(包括孩子打大人),就會養成不對的習慣,後面就難改了。

我沒教打人?爲什麼孩子會動手?

許多「家有暴力兒」的斯文爸比、氣質媽咪紛紛跳出來喊冤,家裡明明沒人會動粗,孩子的攻擊行爲究竟是從哪學來!?人天生就有攻擊的基因,不論男女都有,因爲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爲了生存,許多原始的情緒必須發展出來,且一代傳一代。例如,「恐懼」就是一種爲生存而發展出來的原始情緒,看到危險的事物會感到害怕,進而逃生,才能保住性命;而「攻擊」亦是一種因恐懼而衍生出來的求生行爲。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由於這些原始情緒、行爲逐漸派不上用場,甚至有時反而成爲「禍端」,因此在社會化的過程裏,透過後天的教育慢慢地被抑制下來。

孩子出現攻擊行爲目的,爸媽要了解

攻擊不只打人才算!如果孩子有以下的舉動,都算是攻擊行爲

男孩的衝動,源自大腦的發展未成熟

許多研究指出,男生比女生容易出現攻擊行爲,而且這樣的差異大約在2歲時就已顯現。這和先天大腦構造男女有別有關,男生天生活動量、衝動性較高,所以相對容易出現攻擊行爲,罹患過動症、自閉症的比例也比女生來得高。而女生先天在情感上較爲細膩,這種情緒上的複雜性恰好可以管控她的衝動性,因爲容易想東想西,就不會貿然採取行動,但這樣的特性也使女生較容易產生情緒上的問題,如:憂鬱、焦慮…等。

此外,根據研究,男女生的攻擊行爲模式也有差異,男生多傾向身體上的攻擊,女生則較多言語攻擊。這樣的差異除了受先天因素的影響外,可能也和女生表現出攻擊行爲會比男生受到更多社會壓力有關。

養男育女大不同

教男生:把規則講給孩子聽;教女生:把感受講給孩子聽

因爲男孩腦和女孩腦先天就有差異,引導他們降低攻擊行爲的方式也略有不同。

當小男生出現攻擊行爲時,父母只要直接明白地告訴他打人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即可,可以提高音量,語調上也可較爲嚴厲;至於女孩,由於聽覺神經較爲敏感,同理心也比男孩發展得快,建議用溫柔的語氣告訴她,被打的人會有什麼感受。

男孩版:

「你打他,他會受傷,受傷就要送去醫院打痛痛的針,他的爸爸媽媽也會很生氣來找我們算帳,到時候我們都會被罵,還要賠很多錢,爸爸媽媽就沒有錢買玩具給你了。」

女孩版:

「你知道打人會讓別人痛痛嗎?就像你上次跌倒流血一樣,你還記得你哭了很久嗎?如果你打人也會讓對方痛痛、哭哭,那是很難過的事情,他可能以後都不會想再跟你玩了。」

動手打人:小小孩與大小孩的教法不同

由於孩子的發展是先「感覺」「動作」、後「認知」「語言」,因此一般是先出現身體攻擊,爾後纔有言語攻擊。

1歲半〜3歲:身體攻擊爲主

孩子的攻擊行爲最常發生在1歲半以後、3歲以前,因爲1、2歲的孩子語言發展尚未成熟,情緒發展會跑在前面,因此當他覺得自己生氣都沒人理的時候,就會用動手來表達不滿併發泄壓力。

2歲以前,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和外界的互動也較少,雖然可能會有搶東西等行爲,但實際上並沒有攻擊的想法。2歲以後,孩子和其他人互動的機會逐漸增加,但卻仍處於「自我中心期」,凡事以自己的想法爲優先,不會考慮到他人,如果想要某樣東西卻搶不到,很可能就會出現推人、打人之類的攻擊行爲。這時期的攻擊行爲是以「工具性攻擊」爲主,目的只是想獲取好處,不是故意要傷害別人。

4歲以上:言語攻擊出現

到了3、4歲以後,因爲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大大提升,能夠以口說的方式來反應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因此身體攻擊行爲也會逐漸減少,如果孩子到了3、4歲還有傷害別人的行爲,父母就要積極地介入矯正,以免養成習慣,將來到了幼兒園引發更多問題。

4、5歲以後的孩子,通常已經能夠清楚地使用語言與他人互動,也愈來愈瞭解行爲的意義,對行爲與結果的關係開始有了自己的解讀,所以「言語攻擊」及「敵意性攻擊」將會出現,會配合語言、刻意想讓對方難過或受到傷害。

攻擊行爲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少

學齡前的孩子在面對衝突情境時,反應一般比較直接,也較不懂得與他人溝通協調。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同理心將會發展得越來越好,能夠理解他人行爲背後的原因與其想法、感受,配合上更高層次的認知及語言能力來解決問題,攻擊行爲就會愈來愈少。

對孩子打人妥協,孩子就會留下壞習慣

雖然大多數的攻擊行爲只是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過渡現象,會隨著寶貝長大而漸漸消失;然而,仍有部分孩子的攻擊行爲會長期持續下去,甚至愈演愈烈,因此,爸比媽咪必須隨時留意孩子的狀況,對其攻擊行爲給予適當的處置與教育。

如果孩子打人的行爲非常的頻繁,而且程度嚴重,比如他不分青紅皁白,不分對象,見人就打。讓你覺得沒有辦法掌控,這個時候你可以對孩子進行標準行爲的訓練法。

什麼是標準行爲訓練法?

告訴他:“如果你再打人的話,我就要控制你的手6秒鐘。”這樣你可以給他一個計時的提醒,抓住他的手對他數1-2-3-4-5-6,如果不再打人我就放開。

6秒鐘,對於我們來講時間很短,但對於很多易衝動的孩子來講,其實是蠻難熬的一個時間。家長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加長時間,比如說數到10秒鐘。但是,重要的是這個方法不是懲罰,而是告訴他,你如果不打人,我就會放開你。這就叫做標準行爲的訓練法。

兩個步驟改掉愛動手的習慣

第一步,嘗試幫孩子梳理情緒

如果孩子打人,我們不要直接就對他做標準行爲訓練。我們要先疏導孩子的情緒。比如對孩子說:“我看到你又和小朋友動手了,你們剛纔肯定發生了些什麼事,你願意告訴我嗎?”

我們嘗試把孩子現下的壞情緒和攻擊行的行爲,讓他用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當他能將自己的情緒,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他的那些行爲纔有可能被理解和調試的可能性,所以嘗試幫孩子說出發生了什麼,並幫助孩子梳理壞情緒,是第一步。

第二步,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我知道你剛纔打人,是因爲你生氣了。可是,咱們一起想想,還有沒有別的方式可以解決你們發生的不愉快呢?他搶了你的玩具,不願意和你一起玩,你可以去跟他溝通:我們可以交換玩具,一起玩,或者直接讓他將玩具還給你。你應該要去跟他講話,而不是去打他,不然就沒有小朋友願意跟你一起玩。”

我們要和孩子一起積極的想辦法,對他的行爲進行正確的引導,教會他除了打人之外,原來還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解決問題。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如果孩子的行爲非常的強烈,沒有任何語言嵌入的餘地,這個時候,你可以做標準行爲訓練法,來掌控他。

應對孩子打人這個問題,我們總結一下:家長首先要梳理孩子發生的事情,用語言來整合他的行爲,梳理和疏通他的情緒和情感,同時幫他一起想辦法來解決問題。一個3、4歲的孩子,他對情緒的耐受力是比較有限的,能夠想出的辦法也是比較有限的,但是,大人可以幫他突破目前這種單一的行爲應對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