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flyingbird

作者 壹心理創作者 | 藍莓小姐

壹心理 - 人生的重要命題在這裏找到答案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你經歷過最危險的事情是什麼?

底下近2000條評論,看得人毛骨悚然。

被偷襲,被性騷擾,被跟蹤.....每一個受害者,都可能是我們身邊認識的人。

犯罪心理學在讀博士張蔚問我:“你知道反鎖這一個行爲,就能預防70%的入室搶劫嗎?”

我真的不知道。不過還好,我有這個習慣。

那你知道親密關係裏的犯罪心理嗎?比如:

「過度管束」是親密關係一種常見暴力;

怎樣可以在感情裏不容易被騙;

如何在確立關係前推測一個人是否有暴力傾向.....

說實話,在採訪張蔚博士之前,我都不知道。我一直認爲犯罪心理學只是研究犯罪和罪犯的。

這種「無知」,讓我感到可怕。

我們不僅對能挽救自己生命的自我保護技能毫無瞭解,更對在親密關係等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或遭受的暴力渾然不知。

以至於親密關係出現問題,自己遭受傷害時,爲時已晚。

而親密關係裏的這5種隱藏暴力,你一定要知道。

(以下內容整理自和張蔚博士的對談)

5種暴力:

這些親密關係暴力,被我們嚴重誤解


親密關係裏最常見的暴力,一是肢體暴力,一個是語言暴力。

肢體暴力

肢體暴力有程度之分。

我推你一下,推搡就不算肢體暴力。但ta直接一巴掌扇到你臉上,撞到桌子等,造成明顯傷痕、紅腫,就是肢體暴力。

言語暴力

有些人可能講話比較衝,但是「衝」跟言語暴力有本質區別。

「衝」是一個人一句話能把你說死,你覺得沒辦法跟他聊下去。但語言暴力是有大量人身攻擊的詞出現。

年輕情侶不太理解這些詞給自己帶來的真正的傷害是什麼,所以濫用。

性暴力

比如,你跟你男朋友在一起兩年了。你每次提出正常性需求,他都以各種理由忽悠你,不接納。

或者你跟你女朋友交往一年,每次性行爲的時候,她都嘲笑你:怎麼這都不行。

這就是親密關係中性暴力。

經濟暴力

經濟暴力很容易被忽略。

完全不讓另一半去上班,或無節制地花另一半的錢等,都屬於經濟暴力。

比如你一個月工資就5000,女朋友直接一個月刷卡四千九,只給你留一百,導致你長期欠債。

這就是經濟暴力。

冷暴力

冷暴力跟冷戰不一樣。

冷暴力是長時間,持續冷漠對待另一半。你提任何有效的建議,ta都不會去回應你。

比如ta一回家,明明看到你坐這裏,就是一直不理你。

還有差別化對待。你和別人都坐這,ta只跟另一個人說話。

這是一種有針對性的冷漠。

過度管束:

這種典型暴力,需要每一個人警惕。


年輕人在戀愛裏常會有一個「管束」的過程。

給大家講個案例。

23歲的小美是公司行政,工作和生活都比較規律。但男友是銷售,常加班很晚。

小美和男朋友在一起半年多,愛的如膠似漆。

因爲小美自身沒什麼安全感,她特別介意男友對自己的關注度。

週末兩人去約會,男友接了一個客戶電話超過40分鐘。

這樣的事發生2,3次後,小美開始嚴重質疑男友對自己的感情。並懷疑他可能以工作爲由,跟其他女生在聊天。

之後小美常在男友工作時給他打電話「查崗」,晚上談業務,她也會給男友「奪命連環call」。

她還要求男友把手機中的所有異性好友刪除,並每晚檢查他的手機。男友覺得不能接受,兩人一直爭吵不斷,直到分手。

這種情況,是典型的「過度管束」,是一種親密關係暴力。

這種暴力,甚至比肢體暴力還恐怖。

它包括限制另一半跟朋友交流「你不能跟其他異性聯繫」;或要求另一半「你半小時發個定位給我」,「你一定要在3分鐘內回我短信」。

如果你不回,ta就情緒激動,亂髮脾氣。

很多人覺得這是戀愛裏很正常的事情。大錯特錯。

因爲對愛的表現,是有限度的。

“我愛你,愛到要時刻盯着你,就好像盯獵物一樣”,是很恐怖的事情。

施加「過度管束」的人,沒有安全感,極度渴望一直有人陪着,需要持續被關注。

這樣錯誤的方式,會造成對方強烈的焦慮和恐懼, 是很不健康的親密關係。

過度忍耐:

隱忍,帶不來真正的親密關係

給大家講個比較慘的故事。

蘇蘇長期遭受男友家暴,但因爲其他方面男友都不錯,所以她選擇了忍。

這一忍,就是七年。

7年中,別人總是勸蘇蘇,她男友改不了。

但蘇蘇不信:我就是相信他可以改,他是愛我的,只是這種愛的方式比較激烈。

有一天,蘇蘇的男友談業務喝了很多酒,一回來就指責她穿的少。

「你穿成這樣,是不是要出去勾引其他人」。

一言不合,男友開始動手,蘇蘇被頂在牆角,不斷被踢肚子。

7年的積壓終於爆發,蘇蘇爬進廚房拿了一把菜刀反抗,男友最後因失血過多死亡。

這是一個極端的案例,並不多見。但現實生活中,年輕人對親密關係暴力的忍耐力的確很強。

但健康的親密關係,真的沒有一味地,持續地「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比如對方很作,你忍受ta五年,五年後你肯定忍不了,最後很可能爆發。

比如一個女生遇到渣男,但她就是不肯放棄這段關係,最後自食其果。

爲什麼她離不開?

因爲雖然男友對她施加暴力,但每逢過節過生日,他會送她禮物,給驚喜,剛好就踩到這個女生喜歡的關鍵點上。

然後女生就覺得:他是愛我的,其他東西(暴力)我就忍了吧。

實際上,如果ta經常對你使用暴力,ta是個慣犯,千萬就不要期望對方能改變了,這是不可能的。

內外反差:

吵架,只是一種發泄途徑


有人在親密關係裏和在外面,反差很大。

你會看到一個人在外面客客氣氣,溫文爾雅,素質教養高,但回到家就脾氣暴躁,只會用吵架解決問題。

爲什麼?

現在社會壓力越來越大,一個人很容易情緒積壓。積壓之後,怎麼辦?

ta只能去找一個相對弱勢的目標去發泄。

ta不能找外面的目標,因爲要承擔責任。在親密關係裏,ta可以發泄,又不承擔顯著的責任。

忍受對方肆意發泄情緒的人,或用吵架解決問題的人,還可能有一個錯誤的思想是:

吵架,吵一輩子過來就好了。

他們覺得吵架很正常,絕不會理解爲「暴力」。

我爺爺奶奶吵架吵一輩子,雖然沒有發生肢體暴力,但他們也過得不開心。

因爲這可能帶來很多其他問題,比如心理問題,抑鬱症,焦慮等等。

應對暴力:

只有一個辦法,馬上分手


怎麼面對親密關係裏的暴力?

我在這件事上面的道德觀念,是一刀切的。

就是不管這個人平常表現有多好,一旦出現一次這樣的行爲,都應該立刻結束這段親密關係。

爲什麼?

講個我接觸到的案例。

桃子28歲,前幾天她果斷地與自己談了4年的男朋友分手了。

原因是,半年前的一個長假,男朋友動手打了她,兩次。

當時,兩人談到未來的發展方向時,產生一些分歧,男友就動手了。桃子立刻把這件事告訴了家裏人。

她的父母覺得,不管這男友其他方面多優秀,打人行爲極爲惡劣。這種本性根深蒂固,不能讓女兒去冒險,所以強烈支持女兒分手。

分手的時候,兩人也鬧得特別僵。

分手後,前男友又交了女朋友。兩人共同的朋友告訴桃子,前男友被人打了,進了醫院。

原因是他打了新女友,這次,新女友的哥哥並沒有放過他。

桃子聽到這件事後,長舒了一口氣,還好,她果斷選擇了分手。

現實生活中,人是很複雜,多面的。

最開始,兩個人本來相愛,你眼中的這個人特別完美,對你特別好,結果沒想到TA會傷害你。

這並不是出現單個暴力行爲的問題,而是一個人背後的教育模式和他的情緒控制有問題。

暴力,永遠是跟情緒觸發和控制聯繫在一起的。

你怎麼可能讓一個人改掉自己這麼多年的行爲模式和性格?

在我們犯罪心理學者看來,幾乎是不可能改的。

因爲他平常就是這樣跟父母溝通這樣長大的。

比如說我爸打了我媽(實際上沒有)。打的時候比較隱祕,但我偶然看到了。我看到我媽哭了。

但第二次,第三次我再見到我爸打我媽,我慢慢地就會覺得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甚至是「正確」的親密關係溝通模式。

因爲我媽哭了之後,他們也並沒有分開,他倆還是在一起過日子。

我長大後找女(男)朋友,遇到矛盾,就會覺得這種「打」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在溝通不能的情況下,我有一定概率,會用跟我爸一樣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的。

推測暴力:

一個人的潛在暴力傾向,要看小事。


我們不能去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潛在暴力,這比較複雜。但我們在選擇伴侶時,有一些細節可以參考。

第一個是看小事。

因爲親密關係是小事組成的。

比如,你跟你男朋友剛見面,還沒談戀愛,你們出去約會。

網上一張電影票28塊錢,因爲你買電影票花了35塊錢,買貴了7塊錢。他突然很激動,臉色一下就黑了,接着在公共場合發脾氣。

他不僅猛踢了垃圾桶一腳,並對你惡言相向:

「你是不是腦子不好使?怎麼這點事都辦不好!」

面對他的指責的語氣和行爲,你感覺到強烈的不安和恐懼感。

後來他冷靜下來,向你道歉,說自己下次會注意,但下次還是一樣發生。

如果一個人對一件小事的反應特別過激的話,你就要多考慮一下。

這個「過激」包含情緒跟行爲兩個方面。

情緒的失控是最基本的。但如果出現暴力行爲的話,你就完全不要考慮了。

第二件事,是看他對父母的態度,或者他父母之間互相溝通的態度。因爲暴力行爲會「傳染」。

但提醒一下,推測一個人有沒有暴力傾向要綜合地去看。有的父母本身關係不好,情緒表達激烈,但孩子不一定就這樣。

情感騙局:

學會識別,纔不容易被騙。


最近有很多類似pua的案件,很聰明的人也會受騙。當你深陷其中時,的確是很難發覺的。

因此,我們要了解他們是如何騙人的。

第一個,騙你的人創造的東西符合你的夢想。

比如他找女朋友要膚白貌美頭髮長身材好;她找男朋友要事業有成,善解人意,陽光開朗。

最重要的,聽的最多的是:對我好。

但什麼是「對你好」?以什麼樣的形式「對你好」?有沒有可能,一個人對你好完全沒有目的?

我們說的「對我好」,是拋開結果和意圖的。但是一個人無緣無故對你好,一定是有目的的。

比如今天你認識一個1米85的男生,他整天去健身房健身,性格超好,開跑車上班,自己開公司。

認識第一天,他就開車到樓下接你。認識三四天,就送你名牌包,衣服。

反過來男生也一樣。

有個妹子特好看,家庭富裕,她過來跟你打招呼,加你微信,主動給你買很多東西。

你要想想,爲什麼?

很可能你對愛情理想化的狀態,受一些電視劇影響太深,以至於內化到自己價值觀體系裏面,是覺得這種人真實存在且合理。

真有這麼多理想化對象的話,中國還有那麼多單身貴族嗎?

當生活中遇到這種無條件對你好的人,好的不太正常,我們就需要警惕了。

容易受騙的人還有一個共同的心理,是着急。急着找到一個理想伴侶。

美國一個調查數據顯示,70%女性在15歲到24歲這個階段都是對自己不滿意的,無論是外形還是狀態。

但這時男性對自己不滿意的比例很低,對自己都是基本滿意的。

當一個70%對自己不滿意的羣體,又面臨着親密關係需求時,突然走過來一個男生,他無論用什麼方法,都要讓你愛上他,那你大概率是會上當的。

當你深陷其中,就相當於這時你變成了青蛙,被人扔到一鍋冷水裏,慢慢這個火就開大。

溫水煮青蛙,你想爬也爬不出來。

怎麼可以儘量不被騙呢?

主要要改變一個不太健康的一個婚戀觀:

不要過度理想化自己未來的對象,不要對擇偶操之過急,不要對自己有太低的自我評價。

對待感情,千萬要細心,理性一點。

不要被那種一下過來的那種浪潮一下就拍死在岸上。

寫給所有年輕人的話:

現在來講,親密關係暴力比較多發。有些在中國法律裏,暫沒有明確的相關界定。

但如果你的親密關係裏已經有了暴力行爲,你一定要自己積極主動地尋求幫助。社會支持系統是一方面,專業機構也是很有用的。

我以親密關係暴力爲切入點講犯罪心理學,是因爲我希望你們都可以有一段沒有暴力存在的美好的親密關係。

這些親密關係裏的犯罪心理學,對每個人都很重要。

其他的犯罪心理學知識,我也希望你去了解。

無論你是不是處於親密關係之中,你都要認清楚自己周圍的風險,儘量保持謹慎,理性。

因爲,我真的不希望你不幸遇到真實的犯罪情況發生,你處在危險之中時,不能自我保護,不知如何是好。

互動留言

#你在戀愛或婚姻中遭遇過哪種隱藏暴力?#

來聊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