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濟平說,從聖旨內容來看,皇帝誥封的是時任臺灣兵備道的糜奇瑜的胞兄。之前,在唐代皇帝的詔書中,多采用“門下”兩字,因爲聖旨一般由當時的門下省審覈頒發,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的聖旨,開頭語便是:“門下,天下之本。

 

 

農戶家中驚現聖旨 原版聖旨是怎樣的

  近日,河北一農戶家裏就有一副聖旨,而且距今568年,是明英宗於正統十二年(1447年)時的聖旨。河北省臨西縣搖鞍鎮東來寨村一吳姓農戶家中,珍藏着一道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九月二十四日頒發的聖旨原件,雖歷經300多年的風雨滄桑,但保存基本完好。文保部門認爲這道聖旨真實記錄了我國封建社會的推恩制度,對於研究明前期社會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參考價值。

  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北塘疃鎮小固堡村,一戶姓郭的村民家中發現聖旨。經過文保部門鑑定,該聖旨爲明英宗於正統十二年(1447年)頒發給時任南京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郭(王扁,音賓)之父郭士賢的,距今568年。

 

  這道聖旨爲青黃兩色絹本,長1.92米,寬31釐米。右首繡有“奉天誥命”四字,左側繡有“宣德二年”。開頭爲“奉天承運,皇帝敕曰”,內容用楷書書寫,字體工整端正,行文簡潔流暢。末端蓋有皇家“敕命之寶”方形印章,頒旨時間爲正統十二年閏四月二十日。聖旨全文共135字,字跡清晰可辨。

 

  這幅聖旨材料爲提花錦緞,整體底襯是縱橫交錯的雲彩圖,總長1.2米,寬0.31米,用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書寫,聖旨正文漢字部分用楷書書寫,共計19行,325個漢字,滿文部分共計23行。

 

  聖旨正文大意是南京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郭(王扁,音賓)爲國家出謀獻策,效力任事,盡職盡責,所以朝廷對其推廣封贈,以示恩典,使其雙親榮顯,因此封贈其父郭士賢。

 

  持有這道聖旨的郭姓村民今年已有76歲高齡。老人說,這道聖旨傳了19代,接手時有棕色聖旨托架,平時放於托架,每年夏天曬一曬,它不僅記錄着郭氏先人們的功績,還是教育後人的重要題材。

 

  在現代的古裝劇中,無論明清還是漢唐,在宣讀聖旨時大多是由太監宣讀,而且開頭常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這樣的開頭並非準確。在此次展出的聖旨中,大多爲“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其中,“奉”字放第一行,“天承運”放第二行頂格,“皇帝制曰”放第三行。

 

  

 

  原版聖旨是怎樣的

 

  據專家介紹,聖旨在措辭方面會因具體的內容而採用不同的措辭,比如有“詔曰、制曰、敕曰”等多種,其中“詔曰”是詔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須佈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如皇帝嗣位、太子繼位等。其格式:起首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始,接敘詔告事由,最後以“佈告中外,鹹使聞知”或“佈告天下,鹹使聞知”結束。文尾書明下詔的年月日並加蓋“皇帝之寶”。而“制曰”則是皇帝的德音下達,類似於嘉獎令之類的。而“敕曰”是告誡的意思。皇帝在給官員加官晉爵的同時要警告你不要恃寵而驕。

 
農戶家中驚現聖旨 原版聖旨是怎樣的

  那麼,聖旨是不是都以“奉天承運”開始呢?周慶明說,採用“奉天承運”爲聖旨,是從明代開始的。之前,在唐代皇帝的詔書中,多采用“門下”兩字,因爲聖旨一般由當時的門下省審覈頒發,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的聖旨,開頭語便是:“門下,天下之本……”也有用“朕紹膺駿命”等詞作開頭語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聖旨開頭語多用“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八個字,以闡明天子的“正統”。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長生天,所以元朝時期的聖旨開頭語一律是“長生天氣力裏,大福廕護助裏,皇帝聖旨……”最早使用“奉天承運”作爲聖旨開頭語的,則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剛當皇帝時愛用“參酌唐宋”,十多年後才換用“奉天承運”,之後就固定了下來。

  

重慶發現清嘉慶五色聖旨#e#

 

  昨日,秀山縣政協特聘文史委員、民俗學家劉濟平等人,在秀山一村民家中發現嘉慶二十年間的皇帝誥封手諭聖旨,雖歷經滄桑仍保存完整。該聖旨爲五彩雙龍絹滿漢合璧,用漢、滿兩種文字豎書,共260字,長2.5米,寬0.3米,用青黃黑白赤五種絲綢織成,俗稱五色詔書或雲錦誥命,中有兩方米紅璽印,保存基本完整。

 

農戶家中驚現聖旨 原版聖旨是怎樣的

  聖旨首端是咖啡色提花織成的首尾相對的兩條騰雲駕霧的龍,兩龍擁着“奉天誥命”四個篆字。整幅聖旨上錯落有致地佈滿提花織成的雲團,預示聖旨從天而降,至高無上。

  劉濟平說,從聖旨內容來看,皇帝誥封的是時任臺灣兵備道的糜奇瑜的胞兄。嘉慶帝因糜奇瑜功勞卓著,認爲是其父母教子有方,分別對胞兄、嫂誥封官職,其中糜奇瑾爲中憲大夫、嫂王氏爲恭人,落款爲“嘉慶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1816年12月13日)。

 

  據《秀山縣誌》所載,糜奇瑜是秀山中和鎮人,任清廷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福建按察使、河南布政使、貴州布政使、太僕寺卿等職。

 

  劉濟平說,根據縣誌記錄,糜奇瑜曾在臺灣爲官五年,勤理政事,勵精圖治,除弊興利。經過糜奇瑜的這一番整頓和建設,臺灣的政治和教育大有改觀。當時的閩浙總督汪志伊上奏清廷,稱讚糜奇瑜的政績爲“閩越治行第一”。嘉慶皇帝閱奏,曾下詔頒發“學筋漢清”和“政筋漢清”,表彰其治臺功績。

 

  “目前全市清朝時期留下來的檔案、資料雖然不少,但像秀山發現的誥封聖旨卻不多見。”劉濟平說,它對研究清朝歷史、清代文書制度、官制及清代書法、針織等方面有極高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