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娱乐至上的今日影坛,这样一部略显粗糙的《别岁》相当珍贵,影片从周树达的黑白色调,到陈乐的彩色色调,又收尾在周树达的黑白色调之中,像是一个无法跳出的轮回,影片里的每一个人都显得有点儿沉默寡言,像是窦唯歌里唱的我们这一代人:“爸爸,妈妈,你们可曾原谅他,原谅他总是不爱多说话,也不说有什么想法。实际上在影片中,周树达和被他遗弃的儿子陈乐并未能见上一面,父子二人的故事线并行展开,像两条终于没能相汇的平行线。

中国经典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有这么一段儿“认爹”的故事——农村青年阿大进了老付家的门儿看见贾志国就叫爹,引起了和平的警觉,认为是志国在农村插队的时候犯下的“错误”,和平还不听志国的辩解生气地说“人家能随便管你叫爹吗?你瞅瞅人家岁数儿比你都大能随便说瞎话吗?”

要不是岁数儿对不上,估计志国真的要蒙了这份儿冤了。倪大红老师在二十五年前的这段气人程度堪比“苏大强”的表演里,藏着编剧梁左和王朔那个年代一辈知识青年的共同回忆。

最近的一部电影《别岁》同样讲述了一段老知青认亲的故事,但不是每段故事都有美好回忆,事实上那个年代的大多数血脉聚散,都无法像《我爱我家》中的故事那样轻松诙谐,电影《别岁》的沉重,才是那个“伤痕年代”的底色。

故事的主角下乡老知青周树达在返城大潮中,遗弃当地妻儿回到原籍,过上了高级知识分子生活。而在三十年后,周树达再次踏上了这片许久未见的土地试图弥补他曾经犯的过错。

其实周树达的开场自白就已经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并点明了主题:“我叫周树达,北京人,我的父亲喜欢鲁迅和郁达夫,就给我起了这个名字,我最喜欢的作家是屠格涅夫。”

鲁迅和郁达夫,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周树达这个名字就如同他的命运一般,与现实搏斗半生,留下无法弥合的伤痕。而他喜欢的屠格涅夫最著名的作品《父与子》所探讨的代际关系,成为了整部影片故事的主线。

实际上在影片中,周树达和被他遗弃的儿子陈乐并未能见上一面,父子二人的故事线并行展开,像两条终于没能相汇的平行线。陈乐因为从小没有父爱,导致性格怪癖年轻时犯下了错误,当他结束了八年的牢狱生活出狱后,遭遇妻子改嫁,并留给自己一个八岁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在好友帮助下,他找到一份修理厂的工作,并在出租屋里邂逅了性工作者雅茹。然而在儿子多次被学校拒绝上学后,陈乐再次亲手摧毁了命运,也被命运亲手摧毁。

影片《别岁》的英文名叫”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周树达让陈乐的童年里缺失了父亲的角色,陈乐又让自己的儿子在童年里无法得到父亲的陪伴。

我们能粗暴地批评这两个人是不负责任的父亲吗?周树达用一生寻找陈乐,试图弥补年轻时的亏欠,陈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儿子“有病”的人,他所有的屈辱都可以扛,唯独屡屡在别人故意或非恶意地伤害他的儿子的时候不计代价诉诸暴力。

无论是在那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轰轰烈烈的伤痕年代,还是这个经济文化社会飞速发展导致代际割裂的奔腾年代,这样的“昨日”一再重现,谁也没有错,是洪流推着我们不回头。

在娱乐至上的今日影坛,这样一部略显粗糙的《别岁》相当珍贵,影片从周树达的黑白色调,到陈乐的彩色色调,又收尾在周树达的黑白色调之中,像是一个无法跳出的轮回,影片里的每一个人都显得有点儿沉默寡言,像是窦唯歌里唱的我们这一代人:“爸爸,妈妈,你们可曾原谅他,原谅他总是不爱多说话,也不说有什么想法。”

《别岁》,岁月啊你别催,该来的我不推,岁月啊,你别催,走远的我不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