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体里流淌着东北人的血液——我的爷爷奶奶年轻时离开沈阳,跟着轰轰烈烈的铁路大建设南下,从此故土成乡愁。每每向我提起与东北有关的一切——平原、土地、满族、张作霖,我爷爷眼睛里都放着光芒。直到他们生命结束的那一天,东北,成了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和乡愁一样回不来的,还有阖家团圆的场面。这几天北京的温度骤然变冷,一到冻得哆哆嗦嗦的天气,人就容易意识到又快要过年了。一个家族没有了老人,即便是过年,几个小家庭就再也凑不齐了,往年十几口子人胳膊肘儿碰胳膊肘儿地围坐在一起的场面不会再有了,过年,成了三五个人的事情。

要不是电影《别告诉她》,我可能没有时间用来难过——房贷要还,车也想换,孩子上什么学?双十一又剁了不少猫粮。但是影片里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人,真实地让我度过了怅然若失的一个半小时。

影片里的奶奶就像我的奶奶,我老笑话她的东北话——什么“胰子”,什么“外屋地”,什么“来且了”,她就说我“红了毛了”“蹬鼻子上脸”,也不真生气,伸手轻轻地打你。

影片里的奶奶热爱生活,爱操心,一见面儿每个子女儿孙的事都得挨个儿问一遍,问完了还嘱咐,嘱咐完还催。她是影片中整个家族几个小家庭之间的纽带,和我们的奶奶一样。

奶奶的形象生动,东北的背景也鲜活——影片的故事发生在长春,女主角,奶奶的孙女儿碧莉从纽约飞回长春,一出机场就遭到形象粗犷的出租车司机们围堵,灰蒙蒙的天空下远处未完工的建筑和塔吊高高耸立,几个构图考究色调氤氲电影感强烈的运镜,描出了一个典型东北城市的轮廓。

然后家庭聚会的饭桌上,碧莉的妈妈夸耀着美国的好处,留在国内的小姨貌似不经意却处处针锋相对地说着中国的优点,几个人话里有话地来往几个回合,最后逼着不爱说话的孩子表个态,然后父亲开始出来打圆场,举着酒杯给奶奶敬酒敬酒,大家从头至尾在亲密的刀光剑影中穿行。

多么熟悉的场景,饭桌窒息问答、催婚如同催魂,故事真实到如同在看自己家庭的纪录片。

影片的确是根据导演王子逸的真实经历改编——奶奶罹患癌症,全家人因而从世界各地回到长春重聚,在短暂的家族聚会日子里,全家人为“要不要告诉奶奶真实病情”而展开了一段纠结。

《别告诉她》能够获得圣丹斯电影节“最受观众喜爱影片”,并有望成为奥斯卡热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它的价值,但对于我来说,本片最大的价值是它具有强烈的映射感——当碧莉在长春的街头奔跑,镜头里五颜六色的街边小店门头一一闪过;当一家人在爷爷的墓碑前沉默不言,不停鞠躬;当弟弟的婚礼上人们喝得酩酊大醉,婚庆歌手在舞台上面无表情地唱着歌——我总能想到生命中与之匹配的某个瞬间扑面而来。

这是无法淡去的祖孙之情,和已经无处安放的乡愁。

有一次我和表弟追逐打闹,我一把将身前的奶奶扒拉到一边,奶奶的手撑在了花盆里的仙人掌上,她没打我也没骂我,她疼哭了,然后在阳光底下摘了一个下午的刺。记忆里那天下午的阳光耀眼,刺得我此刻无法停止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