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镇青年,北漂十三年,最熟悉的是这座城市的夜晚。

我对这座城市第一个深刻的印象是旧鼓楼大街上的一家涮羊肉馆子。十年前的旧鼓大街没有遍地网红店铺,馆子里都是老街坊,白牛二映着红脸膛儿。吃得了推门出来,初冬的街头萧索,热乎气儿顺着棉门帘子溜出来立刻就被打散无踪。

许多年后我在九门爵士音乐节上,听到崔健乐队的萨克斯手刘元带着他的爵士乐队,演奏了一首叫做《旧鼓大街》的曲子,我的眼泪顺着脸颊就下来了,无声无息。

街巷小馆的味道里,装着许多人对一座城市的情意。

这种被封装在味道里的情意,曾经被日本漫画家安倍夜郎用《深夜食堂》娓娓诉说过,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剧,十几年来温暖着整个东亚不同国籍不同都市的夜归人。

这其中,梁家辉的电影《深夜食堂》,应该是最能唤醒中国人深夜记忆的一部作品。囿于原版IP授权的严格规定,此前的一些改编作品总是具有强烈的日式风格,不太能让中国观众感同身受,而梁家辉的这部影片看得出来经历过漫长的争取,最终呈现了一个充满中国味道的深夜食堂。

影片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到了“本土化”的诚意——片头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日式字体“深夜食堂”,梁家辉亲自力邀徐克为影片撰写片名,难怪这四个字里增添了一丝苍劲的武侠风范。

影片镜头继续推进,梁家辉在午夜霓虹渐沉的弄堂深处拉开深夜食堂的后门,简单有序的后厨升起烟火气,煎蛋饼、辣炒蚬子、鸡汤馄饨在他的手中一道道出锅,端给心怀不同故事的人们。

梁家辉穿着朴素的蓝色粗布工装、推着老式二八自行车穿行在街巷里,《深夜食堂》的故事不再有距离感,你我好像就坐在90度转角台的桌边,看着我们的故事一个个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里上演。

单亲母亲带着她的儿子从几乎沉海自尽的绝望中走出来,靠的是一盘辣炒蚬子,掺了水的酒成了母亲和深夜食堂老板之间的秘密,也成为母亲平淡生活中的一个小把戏;在理想和现实中纠缠的恋人,真正的“异地恋”不是我们远隔千里,而是我的理想在那儿,你的理想在这里;酩酊大醉的过气颓靡音乐人,遇到初到这个城市闯荡的音乐天才,重新燃烧的梦想照亮了两张脸,又很快被现实熄灭……

每一座城市,每一个鲜活着的人,心中都会有一座深夜食堂,这座深夜食堂,就是整座城市铅华身后的背影。

在这些故事里,我想起凌晨的北京,我和朋友们从鼓楼东大街的livehouse里鱼贯而出,在街对面的新疆馆儿里喝到酩酊,然后坐在街边聊到天色渐明。我们和街头的拾荒人聊生活,和马路边扶着树呕吐的人聊心事,跟巡逻的片儿警打招呼“警察叔叔好警察叔叔辛苦了”,我们见过凌晨四点的街,也喝光过街角的便利店。

如果没有深夜食堂,我们多难的青春何处安放。

梁家辉的导演处女作交出了一份惊喜答卷,《深夜食堂》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间真正的“深夜食堂”,在一顿晚餐的时间里,给每座忙碌的陌生城市里的人们,留下了一个熟悉的心灵角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