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整個第三方支付市場,包括移動支付在內的新金融業態迎來創新大發展,但一些機構在急速“創新”過程中又難免觸及甚至超越合規的邊界,形成監管套利。

於是,支付機構靠資金沉澱做餌讓銀行“放通道”者有之,大搞與髮卡行直連者有之,二維碼無標準無秩序肆意拓展者有之,通過客戶備付金賬戶超額獲取銀行授信額度並用於理財投資者有之,把本該“T+1”的支付結算做成“T+N”(資金留存)或“T+0”乃至“T-N”(信用放貸)者有之。

然而風水輪流轉。

包括支付產業在內的整個金融政策語境,在過去半年裏迅速地完成了由促發展向嚴監管的取向切換,守住安全底線、服務實體經濟、迴歸小額便民纔是頭等大事。

這些聚合支付機構,也在經歷行業的大變局。隨着監管落地,已在夾縫中求生的聚合支付將面對更爲殘酷的現實。“一半以上會被淘汰。”業內一位資深專家預測。

217號文即劍指了“聚合支付”中存在的此類問題,加大對無證支付機構的整治和處罰力度,281號文中亦有關於支付接口集中管理、不得違規開放交易接口的規定。有市場評論稱,217號文落地,也就意味着銀行系清算大軍的全軍覆沒。

據觀察,目前多家商業銀行已經停止了與聚合技術服務商的合作,這甚至牽連了部分本身是合規的聚合技術服務商的業務。

此外,由於無證機構被處置,大量此前通過無證機構接入的真實商戶交易也受到影響。

距離6月30日支付機構“斷直連”大限已時日不多,諸多第三方支付機構異常忙碌。“既忙着接清算機構切業務量,也忙着發展新業務。”這成爲了當下整個行業正在遭遇的共同命運。

“斷的是直聯,變的是整個業態。”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負責人如此描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