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10年后,先生终于和我同样的观点

继续讲述朋友的朋友小王的故事。

也没什么大故事,大道理,不过就是普通人都会面对的琐事:夫妻差异引起的家庭大战,婆媳没有矛盾却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懒得沟通互相不满…… 这些琐事处理不好,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刀子杀人更痛。

小王和先生冲突差异很多,小争执是家常便饭,大吵也不新鲜。据说吵了大约3年的时间。在3年时间里,几乎每件事情夫妻两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先不同意对方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然后谁也不想忍让,不想先低头,于是大吵一架,然后再和好。

当然没有什么大事,都是些家庭琐事。其中吵的最厉害的是关于父母的后事。

小王父母相对开明些,以前曾开玩笑地说,他们去世后,就埋在家里的果树下,后代们吃水果时想起他们就行。小王父母生活在北方小城,丧葬风俗相对简单。去年小王的朋友母亲去世,花了两万块的样子。小王差不多就是这个水平。因为火化不土葬,葬礼后也不会大宴宾客,一般是两万左右的样子。

小王先生就不同了。先从消费的钱来说,王先生的姨夫去世,花了20万。就这样,舅舅还跳出来表达对外甥(小王的表哥)的不满。

第一次王先生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讲这件事时,小王就立即怼回去,“舅舅是明显站着说话不腰疼,他嫌花钱少,让他为自己姐夫花钱去。以为外甥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么?人都离世了,花再多钱还不是给外人看的么?”

王先生老家在湖南某小城,这里的丧葬,婚嫁风俗,比较繁琐,仪式整的很大,鞭炮放的很多,酒席吃的很多。王先生说一般他们那里家里人去世,要请厨师做饭。只要有亲戚来看望表示哀悼,就要上一桌菜;另外还有乐队,连续几晚奏乐;除了奏乐,还有的请庙里的人做法事的;然后还要扎一个大拱门……小王第一次到先生老家去时,看到有某家门口的黑白拱门,吓了一跳。

王先生说自己的小镇上,一般一个人的丧葬,需要花费15-20万,上不封顶,据说有人花了70万。这是在湖南某小镇。

两地丧葬风俗差别特别大,小王对先生老家的丧葬风俗极其不满,甚至某次聊天时怼先生,“让你父母一定先别死哦,按你们那里的水平,死不起。”

小王后来说,表达对先生老家丧葬风俗的不满,其实也是心里觉得不公平。因为自己父母若去世,一个人才花2,3万元。公婆去世,一个人就要20万。一对比之下,就觉得太不公平了。

为此事,两人一直达不成一致。只要谈论起来就会互怼。说是互怼,一般是小王发牢骚表示不满,王先生表示无奈但不说话。因为小王说的是事实,他无法反驳。

话说今年是小王回婆家最开心的一年,且有史以来小王真心邀请公婆年后到北京自己小家庭住。

更让小王吃惊的是,先生昨天的一番话。

昨天在舅舅姨姨家,小王公婆也在。大家一起吃饭聊天,王先生表达了自己对当地丧葬风俗的不满意,公婆也表示了对本地丧葬风俗铺张浪费的不满。王先生说与其父母离世后把30万花在仪式上,不如在父母生前把30万花在父母身上。

公婆也表示认同。说离世后,再响的鞭炮,再贵的奏乐,再贵的法事,自己也听不到看不到了,没必要烧钱给别人看。

小王那一刻有点吃惊。幸福来得太突然,先生和公婆居然也看不惯本地铺张浪费,和自己观点一样,怎么没早点让自己知道?白白为此吵了很多年的架。

吵架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不过方式比较激烈。

这也许就是比较拧巴的中国式家庭关系。当面拒绝沟通,背后默默奉献,在极其不顺畅的沟通中出现一丁点顺畅,就叫感动。小王很感动。

结婚10年,先生终于和自己同样的观点。两个人都往中间走了一步,不再站在各自的壕沟里攻击对方,而是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有时前进一步,不是海阔天空,而是“那都不是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