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淄博9月7日訊(記者 徐子喻)隨着孔雀來儀的“蓋頭”揭開,第十八屆陶博會正式盛裝亮相。今年的陶博會不僅向市民展示淄博陶琉的美,更是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了淄博陶琉動能變革的決心。

在琉璃展區,一件《太公封齊》琉璃燈工藝術作品擺放在一片琳琅滿目的陶瓷作品中,格外引人注目。它的體現是齊文化元素與傳統技藝的完美結合。記者看到,這件作品長1.45米,是由琉璃燈工工藝製作完成,包括了十匹戰馬、四輛戰車、人物太公、馭手、步兵等,整件作品看上去氣勢宏大壯觀,栩栩如生的駿馬和馬車,表情堅定的太公,俯身駕車的馭手,舉旗前進的步兵,都用燈工工藝盡數表現。

琉璃燈工工藝非遺傳承人、淄博市工藝美術大師任波告訴記者,淄博是齊文化的發祥地,是歷史文化名城。關於齊文化有很多的典故,太公封齊就是其中之一。作品《太公封齊》就是以此爲創作題材,再現太公封齊時的宏大霸氣的場面。

任波告訴記者,用燈工做瓜果、花卉等題材的作品,沒有具體的形,但是用燈工做人物或者動物時,只要有一處細節做不好,整個作品都是不成功的。很多人都不敢嘗試人物題材作品,就是擔心細節出現落差,

“作品設計之初考慮三個因素:一是自己工藝的強項是動物造型和人物刻畫,二是要別出心裁,不拘泥於傳統琉璃料景,要有創新性。再次考慮文化因素。”任波說,此件作品製作難度非常之大,從設計到製作完成,歷時三個月的時間。在琉璃燈工製作工藝中也是極爲罕見的精品。

據瞭解,《太公封齊》獲得首屆女媧杯金獎,被中國陶瓷琉璃博物館收藏。同時,被評選爲第十八屆陶博會精品十大力作。

任波是小爐匠玻璃工作室的首席製作師,1991年在博山美術琉璃廠研究所,從事燈工琉璃製作,至今已經有28年的時間了。他認爲藝術品最終是要走向市場的,但是融入創意與構思,就提升了它們的附加值。琉璃燈工技藝不斷發展不可或缺的內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