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古代着名的民間傳說之一。據說,在秦始皇的時候,有一對新婚夫婦,男的叫範喜良,女的叫孟姜女。結婚剛三天,範喜良就被徵去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和勞累而死去。孟姜女歷盡艱辛,萬里尋夫到長城,得知丈夫已死,便放聲大哭,嘩啦一下就哭倒了長城八百里。從此,山海關被指定爲“孟姜女哭長城”之地,在那裏蓋起了“孟姜女廟”。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

有人認爲,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純屬虛構。因爲山海關所存的長城是秦朝以後才築起的,而秦始皇所築長城距山海關北去數百里。歷史上有過哭倒城牆的記載,但故事發生的時間比秦統一六國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考證史籍,“哭城”一事首見於《左傳》:春秋初期齊莊公時(前794-前781年在位),齊國人杞梁在攻莒(今山東莒縣)戰役中陣亡。杞梁沒有兒子,他的妻子無依無靠,撲在杞梁的屍體上,在城下痛哭,哭了七天七夜,城牆也崩塌了。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原始資料了。其後,西漢劉向在《說苑》、《列女傳》中又增加了杞梁的妻子連哭“十日”後,“赴淄水而死”的細節。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一書記載,內容與《左傳》大體相似。但上述各書中並沒有指明杞梁姓範,更沒有出現過“孟姜女”的名字。

直至敦煌石窟發現唐朝曲子詞,才見到最早記載盂姜女送寒衣赴長城,爲“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節。

唐末《杞梁妻》一詩,說杞梁妻爲秦國人,她去長城哭吊丈夫,“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粱骨出土”。到了宋代,被廣爲流傳的杞梁開始有了姓,不過說法不一,有說姓範,有說姓萬,有說叫杞郎的,還有說叫喜良的。南宋鄭樵曰:“杞梁之妻,於經傳所言者,數十言耳,彼則演成萬千言……”

(《通志。樂略》)看來孟姜女哭長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變而來的,而故事的最後形成大致是在北宋年間。

宋代以後,孟姜女的故事被編成評詞話本,譜成歌曲雜彈,“孟姜女廟”裏四時香火不斷,前來立碑獻匾、拜廟賦詩的上自皇帝,下至仕宦,盂姜女隨之成爲“貞烈女神”,被列入“二十四孝”的第十一孝,神化成“七仙女下凡”。明代中葉,各地盛行爲孟姜女立廟之風。

孟姜女故事經歷了2000多年的流傳和演變,其故事本身內容差異,說法不一,如何看待這一故事,則更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的說,孟姜女哭長城是根據歷代時勢和風俗的不斷變化而變更的。戰國時,齊都中盛行哭調,杞梁戰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劇的材料。西漢時,盛行天人感應之說,杞妻的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壞山的感應。六朝、隋唐間,樂府中有送衣之曲,於是又增加了送寒衣的內容。可見它的故事是順應了文化演變而遷流,承受各時各地的時勢和風俗而改變,憑藉了民衆的情感和想象而發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傳》中的“杞梁之妻”。有的認爲在封建社會的中國,戰事連綿,民不聊生,哭夫的題材十分常見,《左傳》。中也不無記載,因此單憑哭夫這一論據,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說,好端端的長城,竟然被一位婦女哭塌了城牆,未免流於荒誕。再說,把齊國的孟姜捏造成秦國的盂姜女,把攻打莒城改爲修築長城,是有意往秦始皇身上栽贓。

對於孟姜女哭長城故事的意義及其評價,也有過爭論。有的認爲,作爲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反映了人民對沉重徭役的反抗精神,是秦始皇“爲政不仁”的歷史見證。可笑的是,在“四害”橫行時,孟姜女也被列入“大批判專欄”,說這個故事是爲了欺騙和煽動老百姓來罵秦始皇,名爲“孟姜女廟”,實爲儒家招魂廟;名爲表彰孟姜女“貞德節烈”,實爲攻擊秦始皇“暴虐無道”,並說孟姜女哭長城故事,完全是孔孟之徒出於尊儒反法的需要。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的編造,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2000多年來,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以故事、歌謠、戲曲等多種形式流傳於我國廣大地區,併爲外國學術界所注目。顧頡剛先生20年代發表的着名學術着作——《孟姜女故事研究》,則是一部蒐集了大量文獻上的記錄、見解成熟、體系完整的論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