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體制一定要趁早。

知名醫生張強最近又做出了預測,他在一條微博中稱,隨着國家連續重磅政策的出臺,下半年將迎來醫生走出體制的新一波。

“我認爲這一波醫生走出體制,比上一波還要更猛一些。”張強醫生對“醫學界”說,“我還可以預測,在下半年、2020年,民營醫院運營會面臨挑戰,不少民營醫院會拋售。”

對於自己的預測能力,張強非常自信。“每年年初,我都會基於對醫療市場的觀察做一些預測,基本都很準確,我在一線工作,能感覺到一些趨勢。”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醫生顧鋒開辦診所的時候,張強預測她如果當時不走出體制,那麼兩年內都走不出來了。去年顧鋒宣佈從協和辭職時,距離張強當初的預測已經過去了兩年多。

創業一定要全職

張強醫生所說的最近國家連續重磅政策出臺,其中之一就是近期發佈的《關於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的指導意見》。

“意見”計劃利用2年時間,在北京、上海等10個城市開展診所建設試點工作,簡化診所准入程序,取消規劃對設置診所的限制,將診所由執業許可改爲備案制管理。鼓勵在醫療機構執業滿5年,取得中級及以上職稱資格的醫師,全職或兼職開辦專科診所。

張強醫生認爲,開辦診所其實就是創業,創業一定要全職,如果兼職,你的競爭力就會明顯被削弱。“你是單位人,如果兼職辦診所,院長一般不會同意,現在醫生都說自己很忙,辦診所就有空了嗎?而且院長最擔心的是醫生轉移資源,不管是病人資源還是醫生資源,這給院長管理上帶來很大困惑。”

張強的連鎖靜脈中心,不接受兼職醫生,全職加入是必須條件,而且以三甲醫院出來的年輕的主治醫師爲主。因爲一位50多歲的大牌專家,五年後就到退休年齡了,開始走下坡路,而一位35歲的年輕主治,五年後正當年。“你賭未來還是賭現在?肯定是賭未來嘛,創業需要週期,十年後我們的醫生都是年富力強、理念先進、經驗豐富的醫生,競爭力會非常強。”

體制內環境在惡化

張強醫生稱,隨着醫生創業門檻不斷降低,體制內環境持續惡化,天平正在向體制外傾斜,只要傾斜一點點,全國醫生這麼多,想走出來的就會成倍增加。

“醫療反腐力度越來越大,醫患惡性事件還在增加,有一部分人已經感受到體制內的寒冷了。”張強醫生說,“以前體制外是寒冷的,現在在慢慢溫暖起來,我們這些先出來的,安全感、收入、社會地位等,現在都還不錯。”

而且出來要趁早,積累品牌和能力。張強表示,現在國家在10個城市試點醫生開辦診所,從開辦到盈利還有一段距離,最後能盈利的、辦得好的都是出來早的、經驗豐富的,等到滿大街都是診所了再出來,僅競爭成本就很高了。

而對於體制內的知名主任專家,張強醫生也認爲,出來越早,身價越高,再過幾年,市場成熟了,體制內專家身價會越來越低。“將來醫生培訓市場會很大,比如我們培訓的醫生可能是市場非常需要的,就像現在外資醫院招聘,最好是和睦家醫院出來的。”

好醫生被重新定義

一直一來,人們對好醫生的基本認識,就是公立大醫院內的知名專家,好醫生基本都聚集在體制內。但張強卻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好醫生已被重新定義。

在民營醫院不惜代價都想從公立醫院挖人的當下,張強醫生集團從來不去挖人。他說:“醫生不是挖來的,挖來的醫生假如沒有自己的內在動力,基本沒法用,大多民營醫院挖人的結果並不好。”

張強的診所要求,每一個新加入的醫生,不管此前的資歷如何,都要先經過半年以上的高密度培訓,培訓過程中,不能獨立接觸臨牀。“無論是什麼職稱的醫生,走出體制後都需要接受再學習。”

在張強看來,技術是最終沒有門檻的,每個人都能學會,但缺乏服務理念和創新能力,到了體制外,就沒有生存能力。“我們現在的醫療理念和體制內大部分醫生都不一樣。”

從2016年開始,張強就不再坐診了,他只管疑難雜症的會診和培訓體系的建設,門診工作都交給了團隊去做。這導致了他們的醫療業務一度斷崖式下跌,因爲病人都是衝着“張強”來的,但到了2017年,業務很快就再度上升。“因爲我們培訓的醫生,每個水平都很高,病人的信任慢慢就回來了,現在我的個人品牌已經轉移到了團隊,這是每個醫生集團的必經之路,這個坎如果過不去,未來發展會很受限。”

民營醫院日子很難過,診所會起來

張強認爲部分民營醫院將走下坡路,他的理由是民營醫院的重資產業態和與公立雷同的管理模式有問題,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有些甚至靠騙保生存,現在騙保越來越難。

但他還認爲,診所這個時候會大量崛起,不一定是個體診所,而是高標準的連鎖診所。“美國的醫生集團和醫院的醫生都在增長,個體診所正在減少,中國可能會跳過個體診所這個階段,直接進入醫生集團階段,因爲這樣成本更低,由醫生集團投入建設連鎖診所,具有很多市場和人才的優勢。”

而當連鎖診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又會支撐起醫院的發展,因爲診所解決不了的問題,必然要轉到醫院。“假如張強醫生集團在全國有上百家診所,必定能支撐起兩三家專科醫院,有這麼多診所輸送需要住院和複雜手術的病人,醫院也不用爲病源擔憂。醫生集團有機會利用品牌、運營和技術控股私立醫院。”

“降低正規醫生辦醫門檻、改革支付方式、公立醫院加大反腐力度,這三點會共同推進醫生的流動。”張強說,“政府爲什麼要推診所?因爲目前醫保浪費嚴重,當滿大街都是診所的時候,分級診療模式才能形成,醫保負擔會更輕,患者就醫體驗會更好。”

在張強看來,現在的公立醫院越來越像市場化的醫院,但未來的公立醫院會迴歸公益性,在醫保支付下,看病應該便宜,甚至可以免費。私立醫院醫生可以到公立醫院來兼職,一切都反過來了。

大陸醫療市場的今天,和上世紀70年代的臺灣非常相像,臺灣醫療服務提供主體由公立轉爲私立機構,用了10年。中國還需要多少年?張強說:“一旦醫改動到醫生就快了,現在是真正動到人了。”

版權聲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參與調研

更有獎品贈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