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组织一直都是大伙的主心骨”,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光眼里,大泉山最珍贵的财富就是党的优良作风代代相传,从未丢失。”很快大泉山党支部形成共识,一方面想方设法栽树种树,一方面围绕现有的地理条件,创造出适应大泉山的水土保持方法。

64年前,这里因毛主席亲笔批示,成为了当时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旗帜,被称为中国水保的发祥地。64

年后,这里又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念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64

年间,生态保护在这里接续传承,“绿色”已变成大伙矢志不移的信仰。这里就是大同市阳高县大白登镇大泉山村,一个将绿色梦融入中国梦,全力奔跑在脱贫增收致富路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向恶劣环境低头

党组织成群众主心骨

张有旺,原大泉山青年突击队队长。虽然已是83岁高龄,但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张有旺仍旧有些激动。

“‘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头,旱天渴死

牛,雨天水土流’,当年我们这儿到处是山石坑,可以说寸草不生。老百姓一出门不是被风沙刮得睁不开眼,就是被满村的洪水弄得哪也去不了。别说发展生产,村里连条像模像样的路都没有。”自然条件的恶劣,曾深深刺痛过整整一代人。

“是继续靠天吃饭,还是咬紧牙关改变命

运?”大泉山党支部在一次次自我叩问中觉醒。“要想水土不流失,必须得先种树。”很快大泉山党支部形成共识,一方面想方设法栽树种树,一方面围绕现有的地理条件,创造出适应大泉山的水土保持方法。

“当年咱们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创造力那

真是可以。”现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清说,虽然他们没有亲身经历那个火热的年代,但老一辈共产党员留下的水土保持“八连环”工程,直到现在还发挥着很大的功效。

“党组织一直都是大伙的主心骨”,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光眼里,大泉山最珍贵的财富就是党的优良作风代代相传,从未丢失。

据陈建光介绍,1958年,在成都会议的讲

话中,毛泽东两次提到大泉山。其中一次说“我们的东西都是从群众中来的。用鱼鳞坑的办法绿化荒山,是大泉山的一个和尚创造的。不同群众接近,任何东西创造不出来。”1957

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向大泉山授奖旗,称其为“改造山区的榜样——大泉山变成了花果山”,并多次在全国性的会议上被写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报告中。

大泉山是群众路线的典范,践行的是“从

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泉山是艰苦创业的典范,从昔日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荒凉小山村,到如今的“特色旅游名村”,大泉山环境的改变源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泉山是求实创新的典范,弘扬的是求真务

实,“三严三实”的优良作风。大泉山是勤政为民的典范,体现的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公仆情怀。总结起来,大泉山精神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艰苦奋斗创新业。

不在功劳簿上“沾光”

党组织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为了能让大泉山这面旗帜始终高高飘扬,阳高县从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入手,力求战斗堡垒再坚实一点,作用发挥再大一点。

“我们围绕群众关心的大事,抓住影响基层

和谐稳定的难事,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将村里的大事小情全部晒出来,让群众心里亮亮堂堂,明明白白。”给群众吃颗定心丸,陈建光希望信任从开始就要建立起来。

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增强党组织与时俱进的能力。张清介绍,村里现在有个变化特别明显。原来大伙工作都是靠经验,靠威信,现在则要靠学习,以理服人。

为了全面提升党组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村里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有关基层党建、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用新理念转变思维。同时还结合精准脱贫有关政策,找到适合大泉山发展的新路径,为大泉山村民增收致富把好舵,行好船。

有了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大泉山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咱们这边土壤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种植干果,在县里的大力扶持下,村里投资300多万元的干果经济林目前已进入结果期。将来我们采取农户+

合作社方式,保证农民种植有积极性,收入有保障性,以后有长远性。另外,我们还利用阳高这边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搞起了旅游度假村。今后,乡村游、养生游、休闲游会带动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保证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陈建光对记者说道。

本报记者 宋建峰 刘宏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