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組織一直都是大夥的主心骨”,在現任村黨支部書記陳建光眼裏,大泉山最珍貴的財富就是黨的優良作風代代相傳,從未丟失。”很快大泉山黨支部形成共識,一方面想方設法栽樹種樹,一方面圍繞現有的地理條件,創造出適應大泉山的水土保持方法。

64年前,這裏因毛主席親筆批示,成爲了當時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旗幟,被稱爲中國水保的發祥地。64

年後,這裏又因“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治國理念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64

年間,生態保護在這裏接續傳承,“綠色”已變成大夥矢志不移的信仰。這裏就是大同市陽高縣大白登鎮大泉山村,一個將綠色夢融入中國夢,全力奔跑在脫貧增收致富路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不向惡劣環境低頭

黨組織成羣衆主心骨

張有旺,原大泉山青年突擊隊隊長。雖然已是83歲高齡,但回憶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張有旺仍舊有些激動。

“‘山山和尚頭,處處裂嘴頭,旱天渴死

牛,雨天水土流’,當年我們這兒到處是山石坑,可以說寸草不生。老百姓一出門不是被風沙颳得睜不開眼,就是被滿村的洪水弄得哪也去不了。別說發展生產,村裏連條像模像樣的路都沒有。”自然條件的惡劣,曾深深刺痛過整整一代人。

“是繼續靠天喫飯,還是咬緊牙關改變命

運?”大泉山黨支部在一次次自我叩問中覺醒。“要想水土不流失,必須得先種樹。”很快大泉山黨支部形成共識,一方面想方設法栽樹種樹,一方面圍繞現有的地理條件,創造出適應大泉山的水土保持方法。

“當年咱們村黨支部的戰鬥力、創造力那

真是可以。”現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張清說,雖然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那個火熱的年代,但老一輩共產黨員留下的水土保持“八連環”工程,直到現在還發揮着很大的功效。

“黨組織一直都是大夥的主心骨”,在現任村黨支部書記陳建光眼裏,大泉山最珍貴的財富就是黨的優良作風代代相傳,從未丟失。

據陳建光介紹,1958年,在成都會議的講

話中,毛澤東兩次提到大泉山。其中一次說“我們的東西都是從羣衆中來的。用魚鱗坑的辦法綠化荒山,是大泉山的一個和尚創造的。不同羣衆接近,任何東西創造不出來。”1957

年,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向大泉山授獎旗,稱其爲“改造山區的榜樣——大泉山變成了花果山”,並多次在全國性的會議上被寫入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報告中。

大泉山是羣衆路線的典範,踐行的是“從

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了羣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泉山是艱苦創業的典範,從昔日不適宜人類居住的荒涼小山村,到如今的“特色旅遊名村”,大泉山環境的改變源於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泉山是求實創新的典範,弘揚的是求真務

實,“三嚴三實”的優良作風。大泉山是勤政爲民的典範,體現的是各級領導幹部深入羣衆,關心羣衆的公僕情懷。總結起來,大泉山精神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艱苦奮鬥創新業。

不在功勞簿上“沾光”

黨組織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爲了能讓大泉山這面旗幟始終高高飄揚,陽高縣從夯實基層黨建基礎入手,力求戰鬥堡壘再堅實一點,作用發揮再大一點。

“我們圍繞羣衆關心的大事,抓住影響基層

和諧穩定的難事,大力推行‘四議兩公開’制度,將村裏的大事小情全部曬出來,讓羣衆心裏亮亮堂堂,明明白白。”給羣衆喫顆定心丸,陳建光希望信任從開始就要建立起來。

隨着時代變化,不斷增強黨組織與時俱進的能力。張清介紹,村裏現在有個變化特別明顯。原來大夥工作都是靠經驗,靠威信,現在則要靠學習,以理服人。

爲了全面提升黨組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素質,村裏定期組織黨員幹部學習有關基層黨建、農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用新理念轉變思維。同時還結合精準脫貧有關政策,找到適合大泉山發展的新路徑,爲大泉山村民增收致富把好舵,行好船。

有了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大泉山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

“咱們這邊土壤氣候條件特別適合種植乾果,在縣裏的大力扶持下,村裏投資300多萬元的乾果經濟林目前已進入結果期。將來我們採取農戶+

合作社方式,保證農民種植有積極性,收入有保障性,以後有長遠性。另外,我們還利用陽高這邊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搞起了旅遊度假村。今後,鄉村遊、養生遊、休閒遊會帶動更多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保證剩餘勞動力充分就業。”陳建光對記者說道。

本報記者 宋建峯 劉宏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