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首詩用來描繪戰國再恰當不過。戰國之所謂被稱爲戰國,就是因爲這一時期征戰連連,百姓生靈塗炭。可惜的是,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八十始得歸”,因爲你究竟是死是活,根本不由自己掌控

公元前260年,白起率領秦軍成功將40萬趙軍包圍。趙軍主將趙括戰死,普通兵士只不過想苟且偷生。白起承諾只要你們誠心投降,我一定放你們一條生路。趙軍聽秦軍主將金口已開,趙軍便不再抵抗,紛紛放下武器投降。其實這一時刻的趙軍很無辜,他們渴望的只不過是活着

但是正如開頭所說,在戰國時期,你究竟是死是活,根本不由自己掌控。白起之所以答應40萬趙軍投降,完全就是爲了方便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短短數日,40萬無辜的趙國降卒便被悉數屠殺,只剩下240名年幼的孩童被放回國。

殺降乃臭名昭著之舉,白起這個陰招令當時很多人所不齒。就連白起本人也十分愧疚,臨死前他爲此大喊:“我固當死!”不過,即便白起本人愧疚難當,可殺降這個陰招足足被後人用了2000年

秦朝末年,楚將項羽也殺過降卒。《史記》記載:“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雖然數量比不過白起,但20萬的數量也足夠多了。東漢初期將領吳漢攻打蜀地時接受延岑獻城,結果吳漢的兵一進城就殺降卒,族滅延岑。曹操在官渡之戰後,也曾經屠殺過袁紹的八萬降卒。一直到清末,李鴻章和曾國荃用殺降卒的陰招對付過太平天國

從古至今“殺降卒”的陰招爲人所不齒,爲何卻在歷史上屢屢被模仿?其實原因很簡單。一般殺降卒的原因大致分爲兩個,一個是糧不夠,另一個就是畏懼叛變

諸如白起、項羽、曹操這種大規模殺降,都不是將領本身的意願,而是客觀條件不允許。長平之戰歷時兩年,雙方糧草都難以供給。秦軍自己的糧食都不夠喫,竟然還要分出一大半給趙國降卒,簡直就是自尋死路。白起不可能做這種喫裏扒外的事情,所以只好殺掉了40萬趙國降卒

項羽剛剛在鉅鹿以破釜沉舟之計擊敗秦軍,自己的糧食肯定不夠喫,哪裏有糧食分給秦國降卒?曹操在官渡之戰連自己的2萬人都差點養不起,怎麼有糧食分給袁紹的降兵?可見缺糧是大規模殺降的首要理由

而畏懼叛變也是殺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40萬趙國降卒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一旦失控後患無窮;20萬秦軍一旦起事,項羽也要廢很多力氣去平息叛亂;8萬袁紹軍數量遠超曹軍,如何肯聽調遣?再說李鴻章在蘇州殺太平天國降卒,也主要是因爲當時清軍只有一萬來人,而太平軍卻有足足二十萬,不殺實在難以保證太平軍老實。

其實不論是哪一位將領,作爲實實在在的人,都不喜歡殺降這種行爲。白起雖然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但也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曹操雖然也殺降卒,但也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詩句;項羽殺了20萬秦軍降卒,可也希望天下太平。

自古知兵非好戰,這一點任何將領都清楚,他們知道大多兵士所渴求的不過是苟活罷了。但是爲了更高的追求,他們必須用盡各種陰招,因爲身在亂世,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即便人人都知道兵士的無奈,可爲了奪取天下,無論多陰險的招數都值得一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