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时期武则天以随行的身份陪伴在高宗左右,离开京师长安时间较长,巡游内容虽有一些政治活动,但还是以体闲娱乐为主。武则天皇后时期与高宗离开京师巡游、出游共7次:。

“巡游”也称“巡幸”、“巡狩”,是古代帝王了解国情,体察民意的主要政治活动之一,同时兼有经济、军事、文化和个人娱乐的目的。帝王们在通过巡游宣扬国威、体察民情的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游山玩水、求仙问道。

从黄帝、尧舜禹时期,就已经有了帝王“巡狩”的记载,历史上秦始皇5次南巡,汉武帝巡幸、封禅、游历更多达30余次。隋唐时期,帝王巡游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与前代相比,游山玩水、体闲娱乐的目的更强。

武则天在皇后时期多次陪伴高宗四处巡游,称帝之后也经常带宠臣巡幸各地。因身份地位的差别使两个时期的巡游在时间、内容和形式上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些许不同,各具特色。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政治家,皇后时期就曾向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还写过不少关于治国安邦的政论。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一方面是她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经常陪伴高宗巡游各地,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通过巡游增长了见闻。

武则天皇后时期与高宗离开京师巡游、出游共7次:

第一次:从显庆二年(657 ),“闰月,壬寅,上行幸洛阳。”到显庆三年(658)二月“甲戌,至京师。”

第二次:从显庆五年(660 ),“夏,四月,丙寅,上发并州”。到龙朔二年(662)“夏,四月,庚申朔,至京师。”

第三次:从麟德二年(665 ),“二月,壬午,车驾发京师;丁酉,至合璧宫。”到乾封元年(666)“夏,四月,甲辰,至京师,渴太庙。”

第四次:从咸亨二年(671)“春,正月,甲子,上幸东都。”到咸亨三年(672)十一月“甲辰,车驾至京师。”

第五次:从上元元年(674)“冬,十一月,丙午朔,车驾发京师……戊辰,至东都。”到仪凤元年(676)“冬,十月,车驾还京师。”

第六次:从调露元年(679)“春,正月,己酉,上幸东都。”到永隆元年(680)十月“己酉,车驾西还。”

第七次:从永淳元年(682)四月“丙寅,发京师”“到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上崩于贞观殿。”

这一时期武则天以随行的身份陪伴在高宗左右,离开京师长安时间较长,巡游内容虽有一些政治活动,但还是以体闲娱乐为主。

史书在提到高宗病情时,这样记载“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唐代帝王中高祖、太宗、高宗、顺宗、穆宗、文宗、宣宗等,都患过此病,是唐朝皇帝的遗传病,古称“风疾”,患此病者需要长期服药和调养体息,不能过度劳累。

国都长安地势较低,宫中湿气重,对高宗的病情不利。东都洛阳地处大运河的中心,农耕发达,商业繁荣,气候也较长安干燥。因此,为了巡幸疗养方便,从显庆五年(660)开始,高宗陆续在洛阳周边建造合璧宫、蓬莱宫、紫桂宫、奉天宫、万泉宫等避暑疗养的行宫。除了在这些行宫中避暑疗养外,高宗与武则天一起巡游,内容有并州省亲、温泉疗养、巡狩打猎和寻仙问道等方面。

1、

显庆五年(660),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回到并州。高宗为了显示对武则天的宠爱,让她高调的显示身份,下令改变皇后省亲的旧制。旧制中由皇帝接见群臣和百姓,皇后在内殿接见女宾。此次省亲中由“皇后宴亲族邻里故旧于朝堂,命妇妇人入会于内殿,及皇室诸亲赐帛各有差,及从行文武五品以上。制以皇后故乡并州长史、司马各加勋级。又皇后亲预会,每赐物一千段,期亲五百段,……城内及诸妇女年八十已上,各版授郡君,仍赐物等。”

郡君在唐代是四品到五品的官职,这不仅是武则天对故乡百姓的恩典,也是她提高妇女地位的一项重要举措。省亲结束之后,高宗与武则天“讲武于并州城西”,一起观看大都督府操练军队和阅兵,停留到四月才从并州返回洛阳。

中国人内心光宗耀祖的概念,让武则天后来对家乡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仅改并州为北都,而且还模仿汉高祖刘邦惠及故乡的先例,下令免除并州当地百姓的世代赋税。对于并州百姓的封赏和恩赐,让当时的人们都记住了这位雍容华贵、仪态端庄的皇后。直到今天,文水南徐村的百姓仍供奉着始建于唐代的“则天圣母殿”,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

2、

唐高宗在武则天的陪伴下,曾于公元662年“冬,十月,丁酉,上幸骊山山温汤”,公元676年“丁亥,幸汝州之温汤”,公元680年“癸丑,幸汝州温汤”。关于汝州温泉最早的记载在黄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建清暑宫,并四次驾临。

汝州温泉水温偏高,大概在570C-750C之间,据现在地质专家对其水质的分析,水中富含氢、铿、钾、铭等56种化学元素和偏硅酸、硫化氢等7种化学成份,是罕见的多维矿泉水,对治疗风湿病、皮肤病、颈肩腰腿疼等疾病有显著疗效。高宗的“风疾”有部分原因是长安地势低,潮气重引起的,高宗还有关节炎。因此,汝州温泉对与缓解他身体不适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两次驾临也说明了这一点。

骊山泉是秦、汉、唐三朝的御用温泉。秦始皇时砌石筑池,取名“骊山汤”;汉时扩建为“离宫”;唐太宗时修建“温泉宫”。相比汝州温泉,骊山温泉的水温低一些,大概在40度左右。骊山温泉水内含有多种矿物质和有机物质,如碳酸钙、碳酸钠、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钠、硫磺等。水质无色透明,稍具硫氢味。在医疗上,又称硅水、佛水和放射性水。骊山温泉水中的钙、镁、钠离子和硫磺、石灰石等矿物质,对治疗皮肤病有奇效,不仅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还能使人的皮肤洁白、光滑细腻,美容效果十分理想。

武则天陪伴高宗巡幸温泉后,受到高宗影响,也喜欢上了这种既能消除疲劳,又能放松身心,愉悦心情的疗养方式。

3、

唐朝初年的统治者大都尚武,高宗虽然身体一直不太好,但对游猎依然兴趣浓厚。《资治通鉴》中记载,显庆五年(660)“冬,十月,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病情严重到要把所有的政务活动交给皇后决断。隔不到两个月,病情稍有好转,高宗就“幸许州……败于长社。”武则天才人时期曾以护卫身份陪伴太宗出游打猎,擅长骑射。

对于高宗的游猎活动,武则天在陪同支持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其中。当时社会中“胡化”之风兴盛,妇女的“胡服骑射”是贵族中的流行风尚。高宗与武则天打猎的时间大都在冬季,这些记入正史的大部分应是田猎,打猎的范围大致在长安和洛阳的周边一带。

打猎具有娱乐、军事、体育等多重性质,并逐渐演变为习武练兵、强身健体、振奋精神的一项综合运动。在唐代,田猎是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活动被纳入到五礼之中的。从事先的准备到具体过程的实施,从获取猎物到结束后的分配、赏赐都有一套完整的礼仪。这种田猎活动,在规模和形式上,与其说是打猎,不如说是一场军事行动,整个过程不仅注重个人的身体素质、武艺技能,更讲究集体的配合。

骑射、游猎成为武则天闲暇时间里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重要方式,也提高了她的军事素养,让她认识到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将领的谋略和指挥。“在《臣轨》一书中,武则天就曾列《良将》一章,提出良将要有五材四艺。……还要懂御众之术、攻守之法,有先见之明。”同时,也让武则天对骑射的兴趣越发浓厚,在称帝后的长安二年(702专门下诏开设武举,以“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作为武将的选拔标准。

4、

中国历史上从战国时期就有帝王寻仙的活动,声势最为浩大的莫过于秦皇汉武时期的三次入海求仙。太宗早年对神仙方术祸国深恶痛绝,到了晚年因身患“气疾”、“痈疾”、“风疾”、“风寒”等多种疾病,开始把希望寄托在方士的丹药上。

受到太宗影响,高宗执政之后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寻仙问道活动,并同样痴迷于道教服饵之术。为了高宗的身体考虑,武则天作为高宗寻仙活动的支持者,一直陪伴左右。

乾封元年(666),泰山封禅成功之后,高宗与武则天亲自到太上老君李耳的家乡,“老君庙,上尊号曰太上玄元皇帝。”显庆年间,高宗为求长生不老之术,“广征诸方道术之士,合炼黄白”。这里的“黄白”即是炼制所谓有长生不老作用的九转金丹。

在唐代道教诸多教派中,茅山宗因擅长符篆及辟谷服饵之术成为主流教派,几代宗师都受到唐代帝王的加封。高宗与武则天对茅山派也极为推崇。第十代宗师王远知师从著名道士陶弘景,活到126岁,死后被高宗“追赠远知太中大夫,曰升真先生。”潘师正,师从王远知,在高山逍遥谷修道。永隆元年(680 ),高宗与武则天亲自驾幸他的居所,看望并与之亲切交谈,大受尊礼,“上及天后、太子皆拜之”,“留连信宿而还。救所司于师正所居造崇唐观……初置奉天宫,帝令所司于逍遥谷口特开一门,号曰仙游门,又于北面置寻真门……帝又令以祈仙、望仙、翘仙为名。前后赠诗,凡数十首。”

高宗对道术的痴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武则天,晚年的武则天也豢养道士,并广招方士为其炼制长生灵药,前后两次服饵。

武则天从光宅元年(684)称制之后,以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外出巡游、出游共8次:

第一次:天册万岁元年(696 ),“腊月,甲戌,太后发神都;甲申,封神岳……癸巳,还宫;甲午,谒太庙。”

第二次:圣历二年(699)“二月,己丑,太后幸高山……丁酉,自维氏还。”

第三次:圣历二年(699)“九月,乙亥,太后幸福昌;戊寅,还神都。”

第四次:久视元年(700)“乙巳,太后幸嵩山;春,一月,丁卯,幸汝州之温汤;戊寅,还神都。”

第五次:久视元年(700)“丁卯,太后幸新安;壬申,还宫。”

第六次:长安元年(701)“夏,五月,乙亥,太后幸三阳宫……秋,七月,甲戌,太后还宫。”

第七次:从长安元年(701)“冬十月,幸京师”到长安三年(703)“冬十月,丙寅,驾还东都。”

第八次:长安四年(704)“丙子,如兴泰宫……甲午,复于神都。”

这一时期武则天出行的时间都比较短,范围大致在神都洛阳附近,重点在嵩山地区。此时武则天作为最高统治者,能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巡游的相关内容。与上一阶段相比,在内容上虽有类似之处,但在具体的路线和形式的选择上,却有武则天非常明显的个人特色。

比如说,武则天晚年,病痛缠身,开始痴迷于长生不老的道术。有一个叫韦什方的嵩山人,说自己懂得炼制长生不老的灵药,武则天就封他为正谏大夫,让他到岭南采药。

圣历元年(698 ),“太后生重眉,成八字,百官皆贺。”第二年,76岁高龄的武则天就去到嵩山,希望借由道教名山的灵气,保佑自己可以长生不老。途中,为飞升成仙的周灵王太子晋立碑,并亲撰碑文,内容充满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憧憬。

公元700年,武则天服食胡超炼制的长生药,感觉身体好很多,心情舒畅,“赦天下,改元久视”。四月到嵩山三阳宫避暑体闲,并在石涂大宴群臣,席间作诗一首《夏日游石淙》,与当时16位从臣共计17首诗刻于石淙的崖壁之上,至今仍在。

此时朝堂中关于帝位继承问题争论不体,此次会饮的目的也是在昭告大臣们,自己的身体还很好,有稳定政局的作用。不过,私下里武则天却命胡超在嵩山投下金简,此事在正史中并无记载。1982年,农民屈西怀采药时在高山《述志碑》旁边发现此简,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金简正面用双钩技法镌刻铭文63个,全文如下:“上言:大周国主人武望,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望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关于武则天投放这通金简的目的学术界众说纷纭,有说是除罪,有说是赐福,本文中偏重于赐福之说,认为此金简为道教“三官手书”中的“天官赐福”简,“除罪”在道教中有免除疾病的意思。此时的武则天正如金简中所写“好乐真道,长生神仙”:在《游仙篇》、《赠胡天师》、《石淙》中抒发自己求仙的心意;亲谒升仙太子庙,并轻信武三思之言,认为张昌宗是王子晋的后身,命其“被羽衣,吹箫,乘木鹤,奏乐于庭,如子晋乘空”。改东都为神都,建集仙殿、迎仙门;改元长寿、天册万岁、久视、万岁登封;改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等。

武则天晚年豢养道士,如叶法善、胡超、张果,及准道士张昌宗、张易之等,让他们为自己炼制长生不老丹药。

撰稿/灵利【读史品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