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多数时是麻木的,只有在醍醐灌顶时能够细心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斯通纳对文学产生的这份爱让他在往后的生命里保持着严谨、敬业、执着、坦荡。书中对于主人公斯通纳的评价是平庸的,“在一所大学里面教书四十余年始终没有升到助理教授级别,修完他的课后记忆犹新的学生寥寥无几,活着的时候同事对他并不尊崇”。

书中对于主人公斯通纳的评价是平庸的,“在一所大学里面教书四十余年始终没有升到助理教授级别,修完他的课后记忆犹新的学生寥寥无几,活着的时候同事对他并不尊崇”。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一生。而在这些琐碎的只言片语中,又让人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完整的生命历经。

他就是他自己-《斯通纳》

一个人总是会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自我的世界,一个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中有亲友的渐行渐远,战火的烽烟,不时袭来的迷茫与不公,躲不过的柴米油盐,激情退却后的家庭生活。我们终究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但不如偶尔把自我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留一段距离,用这个距离来接纳、包容、执着与爱。

这些爱决定了生命中的关键瞬间,它们如流星般稀少所以尤显珍贵。你会在这些瞬间猛然发现想要求索一生的智慧,为之奋斗的事业,负责到底的婚姻,用这些瞬间来陪伴疼爱的女儿,倾心的恋人,偶尔想起想要坚持的自我,会发现自己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对文学的爱是一切开始的原因。斯隆教授对着斯通纳念起莎士比亚的诗,“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那火光的闪耀,在他青春的灰烬中奄奄一息,目睹这些,你的爱会更加坚定,因为他转瞬要辞你赫然常驻。”人多数时是麻木的,只有在醍醐灌顶时能够细心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斯通纳对文学产生的这份爱让他在往后的生命里保持着严谨、敬业、执着、坦荡。

他沉醉于文学研究,自学拉丁文、希腊文。在图书馆中孜孜不倦,从三十岁开始执笔中世纪文献书稿,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仍然凭着模糊的意识翻动书页;他作为老师用字母、语言、韵律的美感染学生,将对文学忘我的痴迷传递给他们。

他对待对文学没有敬畏的沃尔克近乎不通人情的严苛,即使让自己的教职生涯备受压力也毫不退步;他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后推迟入院时间,召集学生安排好详尽的论文指导意见。这些片段潜藏在他平凡的生命里,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忽略掉这些品质有多么伟大。

六十岁时斯通纳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故事即将落幕。兴尽悲来,识盈虚有数,我们总期望主人公在这个时候与世界达成和解,但从斯通纳这里却看到了真实的遗憾。他回想起第一次在老莱克蒙特家里遇见妻子伊迪丝的情景,他说现在的她背后还有那个女孩的样子,他说应该多爱她一点;他回想起女儿小时候在台灯下伴着他工作的微笑,他说她永远在那里。

他冷静地沉思起那些不可回避的失败,他曾有亲密的朋友一个在战争中无谓地死去,一个退缩进生活的序列中,他曾经因凯瑟琳的出现重新找到爱却不得不放弃这贪恋,他梦想过正直与绝对的纯洁却因此与劳曼克斯陷入长年的冷战。

这一段闪回不禁让我们想象着另一种可能性,如果重新来过斯通纳的人生会否不同。但书中委婉的否定了这个可能性,“一种自己的身份感忽然袭来,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

人生难免有低谷,也有不可避免的失败,也总会有一瞬间能激发出向前的信念。既然不能重来,索性遇到自己的热爱就活得珍惜一点,用力一点,执着一点,坦荡一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