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家书基本都是曾氏三十岁后所作,作为平定战乱的重臣,曾国藩的心境、处境与我等常人自然不同。不过我们仍要认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曾氏能自我要求严格,润物于无声,看似不能化一人,却能化一族,成为曾氏家族的精神脊梁。

立绝世之功,难处震主之位,苟能处之,亦难善身后之名。必有人毁之,有人誉之。陆放翁诗云:“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唯知天命尽人事,不惑于毁誉之间耳。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梁启超誉之为“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同样如此“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有梁、毛、蒋等人的称誉背书,大大提高了曾氏的知名度。

《曾国藩家书》收录其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等部分。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阐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

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而面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家书中劝学、修身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曾国藩对家族的影响经久不衰,但我们也知道,每个人性格迥异,非三言两语的书信所能改变。特别是曾国荃,做事自有一套,常把曾氏的说辞当成了耳边风。

不过我们仍要认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曾氏能自我要求严格,润物于无声,看似不能化一人,却能化一族,成为曾氏家族的精神脊梁。非当时的名臣左宗棠、胡林翼等可比,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家风吧。曾氏家族也因此成为近代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些家书基本都是曾氏三十岁后所作,作为平定战乱的重臣,曾国藩的心境、处境与我等常人自然不同。万事万物都脱离不了一个理字,但又切忌凡事对号入座,自攀先贤。比如年青人的心境与年长者自然不同,对世事的体会有着天壤之别。

功成名就的曾氏看待功名,想到的自然是谦退。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功未有一分,名不值一文,高谈谦退之理,恐怕未必适宜,反而显得迂腐;若年事已高,反要学曾氏平乱时“打脱牙和血吞”的闯劲,恐怕亦非长久之道。

曾氏某些具体的做法,放之今天未必有用。清圣祖有言:“师古者,师其意,不师其迹。”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为人态度,而非照搬照抄具体的做事方法。读书读歪了,不但贻害自身,而且遗祸他人,可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