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核桃举肢蛾技术

1 核桃举肢蛾形态特征、发生规律

核桃举肢蛾属鳞翅目,举肢蛾科。学名:Atrijuglanshetaohei Yang,又名核桃黑。分布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四川、贵州等核桃产区,危害核桃的果实。

1.1 危害特点

幼虫蛀食核桃果实和种仁,被害果变黑(图1),多提早脱落。

图1 核桃举肢蛾危害状

1.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毫米左右,翅展13毫米左右,黑褐色,腹面银白,翅狭长披针状,缘毛长,前翅端部1/3处有一半月形白斑,后缘基部1/3处有一长圆形白斑,后足长,栖息时向后侧上方举起,故名举肢蛾(图2)。卵:椭圆形,初产乳白色渐变黄白,孵化前为红褐色。幼虫:体长8毫米左右,初乳白色,头黄褐至暗褐色,背部微红,前胸盾和胸足黄褐色(图3)。蛹:长5毫米左右,黄褐至褐色。茧:长9毫米左右,长椭圆形。

1.3 生活史及习性

图2 核桃举肢蛾成虫

图3 核桃举肢蛾幼虫

核桃举肢蛾在章丘市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于树下3厘米左右深处土中、石块下或杂草中结茧越冬,少数在树干基部树皮缝中越冬。越冬代幼虫于5月上旬至5月下旬出土化蛹,蛹期7天左右,5月中旬至5月底为越冬代成虫发生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卵期约为5天,5月下旬至6月底为第1代幼虫期,幼虫期40天左右,6月中至6月底为第1次危害落果期,幼虫在落果或土中作茧化蛹。6月底至7月中下旬为第1代蛹期,7月上旬至7月底为第1代成虫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第2代卵期,7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第2代幼虫期,8月上旬至8月底为第2次落果期。成虫昼伏夜出,一般一个果上产1~4粒,后期数量较多,一个果上可产7~8粒。一个雌虫可产卵35~40粒。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爬行2~3小时即开始钻入果实青皮,纵横取食(图4),果皮内充满虫粪,被害果最后变黑,多数脱落(图5),故称“核桃黑”。核桃举肢蛾发生程度与土壤湿度和气候有密切关系,土壤湿度大、杂草丛生处发生重,窝风阴湿处和深山区发生重,避风向阳干燥处和浅山区发生轻,荒坡地比耕作地发生严重,天气干旱的年份发生较轻,雨水多的年份发生严重。

图4 核桃举肢蛾幼虫危害幼果状

图5 核桃举肢蛾危害后落果

2 无公害综合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秋末或早春深翻树盘,或用硬刷子刮刷老树皮,消灭土中或树皮缝中的越冬幼虫;或在4月底幼虫出土前用地膜覆盖地面,阻止幼虫出土,减少越冬代幼虫基数;生长季节及时摘除虫果,每3~5天及时捡拾落果一次,集中处理,减少1代幼虫基数。带青皮核桃堆放处应及时清扫处理,核桃剩下的青皮也要及时处理,消灭其中得幼虫。以上方法是防治此虫最简单方便而且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无公害防治方法。[吉山花瑶]

2.2 生物防治

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果园内散养鸡鹅,啄食落果内或土中的作茧幼虫。

2.3 药物防治

5月初成虫羽化出土前,用50%辛硫磷颗粒剂5千克与50千克细沙土混合均匀撒入树冠下,或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加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对树冠下土壤喷雾,然后浅耕土壤,深5~10厘米,使土药充分混合,提高防治效果。这两种药剂是目前防治此虫进行土壤处理残效期最长的药剂,且效果好。也可用菊酯类或吡虫啉等药剂。在5月中旬、5月底、7月上旬、7月底,越冬代或1代成虫羽化期的前期和后期,可用2000倍菊酯类农药或1500倍25%灭幼脲3号悬浮剂加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及时喷药防治。若喷药后遇雨,应及时补喷。山谷或郁闭果园可于成虫发生期施用烟剂熏杀成虫。药剂防治最好集中时间大面积统一进行,可提高防治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