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刀口“流水”是非常煩人的一件事,不管是醫生還是病人,都覺得煩!

長期的“流水”還可能造成傷口感染,對於關節置換手術來說,感染甚至面臨着再次手術的可能。

我們不禁會提出疑問:究竟關節置換手術後,如果手術刀口一直流水、滲液時,病人醫生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什麼時候又需要做手術干預呢?

一起來聽聽黑鍋給你科普一下。

這篇文章先給出答案,然後再逐個講解。

髖關節置換或者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刀口持續滲液創面的處理主要包括2個主要的步驟:非手術措施與手術措施。

非手術措施:包括停止臨牀上術後使用的抗凝藥、加強病人營養補充、採取敷料措施(如創面負壓治療)以及限制活動範圍等。

手術措施:如果手術後,在實施了非手術措施後仍然存在傷口持續滲液超過7天,則可以考慮採用手術干預措施,這包括徹底沖洗和清創、關節滑膜切除術以及更換全部或者部分關節內植物。

具體的流程圖,看參考下面這張圖:(後面緊跟一波科普)

1、關節置換手術後刀口一直滲液流水,真的影響有這麼大嗎?

老百姓做完手術,在一個病房的病人都會互相比較,總結分析了一下,比較的無非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手術後多久就下地了,另外一個就是手術後刀口會不會流水.......

但是,老百姓相對缺乏醫學知識啊,認爲的不一定是對的呀!那麼一起來看看這方面的證據吧!

上面的這篇文章【1】,對1211例髖關節置換手術和1226例膝關節置換手術進行了回顧性的觀察研究,結果指出:

髖關節置換術後滲液增加了繼發淺表或者深部感染的風險,這篇研究表明,隨着刀口滲液時間的增加,膝關節置換術後發生深部感染的風險增加29%,髖關節置換術後發生感染的風險增加42%......

對於老百姓來說,這也比較好理解!

刀口有滲液,這說明是體內的水流到外面來了,那必然存在一個通道,而這個通道是雙向的,這說明外面的細菌也有可能通過這個管道進入人體體內......還記得上一篇文章嗎?

關節置換中,只要有100個細菌進入體內,就可能造成手術後的感染!

你說嚴重不嚴重?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點擊上面的鏈接觀看。

2、術後傷口滲液很正常,如何正確定義手術後的傷口的持續“流水”(滲液)呢?

手術後刀口的持續滲液,這很好理解,既要滿足手術後、還要滿足滲液,最後還要滿足持續性,那麼具體的定義是如何?我們才知道自己是屬於需要干預的對象呢?

術後手術部位持續滲液的定義爲:手術後切口敷料滲出範圍大於2× 2 cm,持續時間超過手術後3天,仍存在的刀口滲液,這就稱爲持續的切口滲液【2】。

切口持續滲液的原因可能包括:手術部位的出血、血腫、皮下脂肪液化壞死以及外科手術縫合技術所導致。

3、手術後刀口持續性“流水”(滲液)的非手術治療方法

①停止使用抗凝藥物

關節置換乃至下肢骨科大手術中,因爲手術過程中對下肢血管的破壞,術後需要減少下地活動時間等因素,術後患者下肢靜脈血流流動緩慢,因而此類病人爲術後深靜脈血栓的高發人羣......

所謂的深靜脈血栓,就是血管裏面長了一團亂糟糟的東西,把血管堵住了從而引起相關臨牀症狀,更甚之,血栓脫落隨着血流流動堵塞肺部血管引起窒息死亡的,也屢屢有報道。

深靜脈血栓引起的後果可大可小,因此骨科手術(尤其是下肢手術,包括關節置換)術後常常使用抗凝藥物來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所謂的抗凝藥物,說白了就是保持血液的流動性,不利於凝結,而抗凝藥的過量使用,可能反其道而行,引起出血,臨牀上病人可能就是表現爲手術切口的持續滲液....

抗凝藥物的使用已經被證實與關節置換術後切口持續滲液相關,以下的這篇文章表明:與阿司匹林和華法林等口服抗凝藥物相比,皮下注射的低分子肝素更可能導致髖膝關節置換術後切口滲液時間延長【3】

因此,對於關節置換手術後,出現傷口持續“流水”(滲液)的患者,如果病情允許的話,第一個步驟就是儘可能的停止抗凝藥物的使用。

②切口負壓治療

切口負壓治療的概念就是,在切口附近貼上一塊密封的敷料,同時往外抽氣,這樣在切口周圍就形成一個負壓狀態,只要有滲液流出來的話就會被吸走(大概意思這樣理解吧)。

如下圖,就是其中的一種切口負壓裝置。

手術創面使用負壓治療,應用於關節置換手術後封閉切口,以下的這篇文獻已經證明:負壓治療是一種有效的降低切口淺表創面感染髮生率的方法【4】

在接受初次全髖關節或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中,術後切口負壓引流已被證明:可以減少病人手術後傷口的滲出、減少換藥次數、縮短住院時間和減少術後傷口併發症等【5】

因此,作爲局部傷口護理的一部分,在手術後7天內的傷口持續滲液,可以酌情使用切口負壓裝置。

③營養

營養不良有幾個定義。其中最常用的是血清轉鐵蛋白<200 mg/dL,血清白蛋白<3.5 g/dL,或淋巴細胞總數<1500/mm3。不良的營養狀況與THA和TKA術後傷口併發症的風險顯著(高達5倍)增加有關。

我們強烈要求在選擇性關節置換術前改變患者的營養狀況。萬一PWD,術後補充營養可以幫助改善傷口癒合過程。

4、手術療法

手術後的再次手術,那一般是要等到非手術療法無效時,才考慮使用。

手術後手術刀口持續滲液流水超過7天的患者,應考慮手術干預 。

Saleh等人進行了20年的監測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與術後滲液時間較短的患者相比,術後傷口滲液流水時間較長的患者發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可能性高12.7倍【2】。

手術干預的第一步是沖洗和清創術,徹底沖洗及清理切口內部組織,並至少術中取3個組織行培養,排除是否存在感染。目前建議至少使用9L的生理鹽水或者碘伏溶液沖洗。

手術中如果發現關節周圍筋膜縫合完整的,建議仔細縫合即可。當手術中發現關節周圍筋膜不完整的時候,對於關節置換的患者來說,則需要更換關節假體,要當它是關節感染來處理。【3,6】

Jaberi等人的【6】報道中,在關節置換術後合併切口持續滲液的患者當中,76%的患者在單次的沖洗和清創後,手術刀口停止滲液,而剩下的24%的患者需要後續治療,這些治療就包括重複的沖洗及清創、更換關節假體以及長期使用抗生素。

參考文獻:

1、Patel VP, Walsh M, Sehgal B, Preston C, DeWal H, Di Cesare P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wound drainage after primary total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7;89:33-8.

2、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 on 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Foreword. J Orthop Res 2014;32(Suppl 1):S2-3.

3、Patel VP, Walsh M, Sehgal B, Preston C, DeWal H, Di Cesare P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wound drainage after primary total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7;89:33-8.

4、Redfern RE, Cameron-Ruetz C, O’Drobinak SK, Chen JT, Beer KJ. Closed incision negative pressure therapy effects on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and surgical site complication after total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 J Arthroplasty 2017;32:3333-9.

5、Karlakki SL, Hamad AK, Whittall C, Graham NM, Banerjee RD, Kuiper JH. Incisional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dressings (iNPWTd) in routine primary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ie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one Joint Res 2016;5:328-37.

6、Jaberi FM, Parvizi J, Haytmanek CT, Joshi A, Purtill J. Procrastination of wound drainage and malnutrition affect the outcome of joint arthroplasty.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8;466:1368-71

好了,今天的科普就到這,如果你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給黑鍋留言~寫文不易,快快收藏轉發給需要的那個TA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