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約在445年,阿提拉殺害布萊達,成爲統治匈奴唯一的君主,並再度將矛頭指向拜占庭帝國。這種錯綜紛亂的局面被阿提拉利用,他以強勁又聰明的手腕讓匈奴帝國迅速崛起,使國勢進人鼎盛時期。

  阿提拉在歷史上被稱爲歐亞大陸句奴人最偉大的皇帝。他統治時期的帝國是句奴歷史上最輝煌的一章。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喪膽,具有令西方人沮喪而無奈的強大力量,以致他和他的句奴鐵騎被稱爲“上帝之鞭”。

點擊查看原圖

  最後的甸奴王

  阿提拉約生於406年,12歲時作爲人質被送到羅馬宮廷。羅馬人給阿提拉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以便日後阿提拉回國後,把羅馬的文化傳播給匈奴人,進而加強羅馬對周邊民族的政治影響力。在羅馬宮廷裏的長期生活,不僅使阿提拉了解了羅馬人的傳統和習俗,還耳濡目染了上流社會的貴族生活方式。雖然生活貌似無憂無慮,但作爲人質遠離國家的生活,還是讓自小L"懷抱負的阿提拉一度很鬱悶,他嘗試逃跑,但羅馬人嚴密的監管讓計劃失敗。爲日後有所作爲,讓落後的匈奴能夠日漸強盛,學習羅馬先進的政治和文化顯得尤爲重要。認識到這一點,阿提拉開始專心學習和研究羅馬的政治體系和內政外交政策。阿提拉日後的進軍西方、征服羅馬、強有力地統治帝國,這一系列的成功不能不說得益於當年在羅馬的潛心學習。

  434年,阿提拉和布萊達聯合統治匈奴,進人所謂的分治時代。之後他們的勢力快速擴展,不久使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屈服,簽訂了納貢條約。他們轉而進攻波斯帝國。但在亞美尼亞被波斯軍隊打敗,於是他們放棄了征服波斯的計劃。440年,匈奴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拜占庭帝國,並屢次侵擾多瑙河北岸的商市。443年,阿提拉和布萊達以東羅馬毀約爲藉口,再次沿多瑙河沿岸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圍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最終狄奧多西二世與阿提拉達成協議,簽訂了一份條件更嚴厲的條約作爲早先毀約的懲罰。

  約在445年,阿提拉殺害布萊達,成爲統治匈奴唯一的君主,並再度將矛頭指向拜占庭帝國。447年,鞏固了作爲匈奴唯一領袖地位的阿提拉看到拜占庭國力衰微,饑荒不斷,便伺機而人。但匈奴軍隊再次到達君士坦丁堡後,面對迅速重建後的新城牆卻束手無策。阿提拉於是提出恢復“和平”的條件,此後協商斷斷續續地持續了約三年。

  神祕退出羅馬城

  5世紀中期,歐洲的西羅馬帝國已與日耳曼人混戰了數十年。長年的戰亂使西羅馬帝國國力日漸衰弱,軍備鬆懈,軍隊的戰鬥力大大下降。這種錯綜紛亂的局面被阿提拉利用,他以強勁又聰明的手腕讓匈奴帝國迅速崛起,使國勢進人鼎盛時期。此時的匈奴帝國不僅疆域遼闊(大致東起裏海,西至波羅的海和萊茵河),而且士兵曉勇善戰,軍力強盛。雖然日耳曼人的勢力也日漸強大,但與匈奴帝國相比,還是略遜一籌。而東西羅馬帝國面對匈奴帝國的威脅,除了被迫納貢再也無力抗爭。

  阿提拉是一個極具野心的政治家,他並不滿足於打擊東西羅馬帝國,將整個高盧盡收手中是他的下一個目標。爲實現這個目標,阿提拉進行了幾年的軍事準備。大戰在451年9月20日這天拉開序幕,短短一天,戰事就達到了高潮。這場中古歐洲史上著名的戰役史稱“沙隆之戰”,雙方投人了100萬的龐大兵力,有16萬人在這天喪生。戰役以雙方的慘重傷亡而收場,也給匈奴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慘烈的戰役最後以羅馬和西哥特聯軍的勝利結束,但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在此戰中戰死,阿提拉在此戰之後,離開了高盧並把目標指向意大利本土。阿提拉進人北意大利後,最終還是放過了羅馬。至於他爲什麼從羅馬撤軍,歷史學家衆說紛紜。

  沙隆之戰後,匈奴帝國國勢迅速衰落。阿提拉的身體也在征戰中受到損傷。453年的一天,阿提拉爲自己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婚禮,大醉的新郎阿提拉第二天清晨被發現倒在血泊中,死因是血管爆裂。“上帝之鞭”就這樣結束了自己一生的帝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