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歷史上的戰爭之神,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關羽,岳飛等人,他們自身都武功超強,馬上功夫了得,外加上精通兵法,一生戰功赫赫。

但還有一類人,如果用這些標準來比較,多數都達不到,但唯獨是精通兵法,而且善於以少勝多,懂得因人,因時,因地作戰,常常在不利於自身的情況下扭轉戰局,最終將勝利最大化,因此我們認爲,這種人纔是真正的戰神。

南北朝時期南梁的陳慶之和大多數將軍的形象並不一樣,他身體文弱,手無縛雞之力。射箭中不了靶,硬弓拉不開,騎馬都騎的一般。是一位典型的書生.但

他卻有着指揮千軍萬馬大戰決戰的驚人能力。是中國歷史上爲數不多的文官將兵的人物。

公元525年,北魏的元法僧叛亂,北魏派兵進剿,元法僧在深知自己無力抵抗之下,果斷決定向南投降了梁朝,梁武帝蕭衍大喜,沒想到北魏大將來降,同時還把一大片土地帶給了自己。於是任命陳慶之爲將軍,帶着他的兒子蕭綜去接管相應的城池.

但蕭衍卻太過大意,只給了陳慶之2000兵馬,而北魏方面卻派來了20000騎兵,騎兵和步兵的戰鬥力比約爲10:1,爲了避開北魏鋒芒,陳慶之果斷的讓兵馬進入高地。依險堅守。

北魏的騎兵在山中是無法顯出他們的優勢的。於是北魏也佔據了一處高地,並在那裏做營壘,打算第二天與南梁軍隊大戰一番。南梁陳慶之要求士兵多點火堆,多扎稻草人,疑惑對方。

半夜裏2000人去偷襲對方,下了馬的騎兵也就是一般人,更何況是夜晚近戰,騎兵優勢完全消失。南梁軍一陣砍殺後,北魏大敗逃走,大量馬匹被南梁奪取。同時北魏的營壘也成爲北魏軍保衛自己的屏障。

天亮後北魏大軍再度進攻,陳慶之要求士兵拒不出戰。只用弓箭射,弓箭對付騎兵是最好的武器,讓敵軍騎兵優勢發揮不出。你的優勢是野戰,我就不和你野戰,你騎兵優勢是衝擊,我偏不衝擊。

北魏軍只好退15裏紮營,20000北魏軍也只剩下幾千人。但已經無心再戰.

自此以後北魏軍只要聽說陳慶之統兵,都心中不由心生恐懼。

公元528年,陳慶之帶7000兵,摧枯拉朽,如入無人之境,逼近了北魏都城洛陽,北魏名將爾朱榮迅速集結了三十萬大軍,等侯陳慶之的到來,並很快對他形成了合圍之勢,當時南梁正打算進攻滎陽.

聽到敵軍三十萬將要到來,大家心中有些慌,但好在敵軍包圍圈剛出現,還沒形成戰鬥力,陳慶之一番話鼓舞大軍士氣,他親自擂鼓,南梁軍發動進攻。一通鼓後南梁軍就已經攻佔了滎陽城.

站在滎陽城上,看到遠處二十多萬人正黑壓壓的向滎陽奔來,北魏軍認爲陳慶之將佔城自守,但陳慶之卻親率3千騎兵背城而戰。結果一戰而大敗北魏軍。並乘勝又拿下虎牢關。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有很多,比如官渡之戰,曹操2萬勝袁紹10萬,淝水之戰中東晉8萬戰勝符堅的80萬大軍.他們的勝利都帶有一種客觀上偶然性,以及對方內部出現問題,使得有利戰機的出現.

但像陳慶之這樣,連續多次的以少勝多,不斷的把不利變成有利,大概只有他一個人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蹟.所以把陳慶之稱爲中華戰神一點不爲過.只可惜史書上對他的記載過於的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