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朝代。別的朝代都是從繁榮慢慢的變得衰落,而唐朝從繁榮到衰落,卻是特別的快。可以說是唐朝衰落的原因便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在公元755年爆發的,那時正是唐玄宗時期,在安史之亂爆發前的時候,唐朝還正處於開元盛世。可以說那時的唐朝還正處於最繁華的時候,唐朝還處於世界的巔峯,並且接受着萬國來朝。而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的繁榮很快的便衰落了下去,安史之亂在公元763年得以平復,一共經過了八年時間,就是這八年的時間裏唐朝從繁榮到衰落。可以說唐朝自安史之亂後朝廷便處於弱勢,各方的節度使擁兵自大,對於朝廷的命令開始聽宣不聽調。

說起唐朝的滅亡,大家都會想到黃巢起義,正是因爲黃巢起義,唐朝的經濟命脈遭受到致命打擊,唐朝從那以後一蹶不振,名存實亡,此後又經歷了五十多年苟延殘喘,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可是,百家講壇主講人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孟憲實卻在他的研究中認爲,唐朝滅亡的原因,根本就不是黃巢起義。黃巢起義也只是一個結果,那麼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這就要從唐穆宗說起,穆宗這個短命皇帝,只活了29歲,在位時間也只有五年。可就在他當上皇帝的第一年,發生了一場科場大案。這個消息,先是在小道流傳,說有人向皇帝檢舉揭發,說有一年科舉考試中第的三十三名進士,有十四個是靠關係上榜的。14個,超過了三分之一,這要是屬實,就說明當年的那場考試,根本就沒有公平可言。

沒過多久,這消息就被證實是真的,而且穆宗皇帝決定對被檢舉的14個進士進行重新考試。這重新一考,問題還真出來了,只有三個人勉強過關,另外一個人是被特賜爲合格,其他的十個人,全部被刷了下來。 這麼大面積的作弊,讓穆宗皇帝特別重視,趕緊召集身邊的大臣們商議這件事,一商量,都認爲是當年的主考官收了賄賂,複試的結果正好證明了這一點,要說穆宗倒也乾脆,直接把這個主考官貶到外地了。按說這事就算完了,可是沒有。後來又有人舉報,這揭發的人之所以揭發,是因爲他打了招呼的人沒有被錄取,而支持揭發的那些人,也不是爲了科舉公平,而是有別的政治目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直到穆宗死了換了皇帝,也沒說明白誰對誰錯,到最後,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個派別: 一派乾脆就認爲,官員的子弟就是更適合做官,科舉考試就應該在錄取標準上對官員子弟放鬆標準。這樣才能讓他們順利通過考試,佔據朝廷上的重要位置。可這樣一來,有個事實是明擺着的,要是打招呼遞條子可以在科考中起作用,那官員子弟在科考中的機會肯定更多,而且,官越大,機會就越多。

另一派呢,則認爲科舉必須保持公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朝廷的公信力,天下的老百姓也纔會信服朝廷。爲了保證公正,他們甚至要求凡是官員子弟,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這在咱們現在看來也是矯枉過正了,可是當時的情況,你要是不矯枉過正,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打招呼遞條子。 這事誰對誰錯,咱一眼就能看出來,可是有的時候,這事情的發展,還真不是按照對錯來的。唐朝這兩派就是這樣,經歷了好幾個皇帝,誰也沒有徹底扳倒誰,你上我下地交手了好多個回合。最後,反倒是主張科舉公正的那一派的代表人物,敗下陣來,被調到其他的地方去做官,再也不能干涉科舉考試的事。

這樣一來,科舉的風氣算是徹底敗壞了,在後來的科舉考試中,上榜的名單都是官僚子弟成了普遍現象,甚至有的主考官公然把錄取名額分給自家親戚,朝廷裏也不會有人反對了。社會底層向上流通的渠道,就這麼被堵死了。

再後來的事情,大家可能都猜到了,一個叫黃巢的文人,參加科舉。因爲沒有關係啊,考了一次考不上,考了一次又沒考上,這樣考了幾次,黃巢徹底對科舉制度失望了。他放下了紙筆,拿起了刀槍,既然大唐的科舉沒法給他所要的公平,他就要自己創造出一個公平來。這就是咱們熟知的黃巢起義。這樣的事,歷史上可不止一件,大家都知道的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也是因爲多次落第,才舉起了革命的大旗。安史之亂大大動搖了帝國基礎,在接下來的一百餘年中飄搖動盪,中途有過短暫的“元和中興“ 唐朝天子爲上,朝士、宦官、藩鎮三方制衡,崩潰的根本原因在於藩鎮擁兵自立,在軍事、政治、經濟上都給朝廷造成了極大衝擊。 宦官對皇帝影響至爲深遠,不僅領禁軍,並且多次參與影響新皇交替,廢嫡長順序引發動亂。到後期,和朝士的矛盾愈發尖銳,甚至形成南司北司水火不容的局面。政治經濟全面崩潰,農民起義紛亂,黃巢最終攻據長安達三年之久——節度使朱全忠乘戰亂擁天子據長安——904年朱全忠弒唐昭宗,立李祚爲帝——907年迫使李祚禪位,朱全忠稱帝建後梁,唐朝亡。

唐朝是士族大家復辟建立的國家。隨着城市的興起,士族大家的農莊經濟走向解體,依附於農莊的奴隸們變身爲自由民。大變革的時代,經濟基礎的變化,要求有與之對應的上層建築。唐朝的科舉,本來就是傾向於士族的,不是士族大家,那是基本上不能考中的,勉強考中,那也是做不了大官的。似乎終唐一代,都沒有平民出身的宰相。當廣大的普通人民,有了經濟條件,就會去追求更高層級的需求了。先富起來的那些庶族,逐漸有了政治訴求,又沒有上升的途徑。矛盾必然產生。黃巢應該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沒有黃巢也會有黑巢白巢綠巢藍巢。確實是黃巢起義直接導致的唐王朝滅亡,但是導致黃巢起義的根本原因卻是唐王朝朝廷的積弱,還有各方節度使的做大,對於朝廷聽宣不聽調。但是造成朝廷變弱的根源還是安史之亂,所以說唐王朝滅亡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安史之亂引發的隱患!一場百多年前的叛亂,影響居然那麼大,這卻是人想不到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