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種非遺國粹將陸續赴各國傳播巡展

即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行暨“非遺傳承網”上線在北京正式啓動。

啓動後,將有萬種非遺國粹陸續赴世界各國傳播巡展。出席啓動儀式的領導嘉賓有國家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文聯原副主席高運甲,中國科技新聞學會顧問、科技日報原總編輯徐九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資源委員會原辦公室主任、巡視員尚莒城,中央電視臺原辦公室副主任劉明朝,新華網總裁助理、事業發展中心總監姚予疆,中國文化信息協會民族民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楊紅亮,中國鄉土藝術協會藝術扶貧專業委員會祕書長楊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知識產權委員會副主任高山、李海峯,世界名人俱樂部副主席、陽光教育學院副院長彭南林,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哈佛之戀》作者王正軍,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馬衛等共同出席。會議現場展出了100多位非遺傳承人的作品。

作爲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伴隨着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積澱,蘊含着中華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樣走過了五千年的歷史。目前,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名錄有39個項目,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已公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7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087項。截止2010年11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共有近87萬項,進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非遺項目有7萬項。

自2007年起,原文化部先後公佈了四個批次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計1986人。2018年5月,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1082人。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3068人。截至2018年4月,前四批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去世人數已超過400位,搶救性保護已刻不容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歷史和現實的實踐已經證明,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建設已成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我國文化自信得到進一步彰顯。堅定文化自信是構建新型共商共建共享國際關係的思想基礎。“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習近平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在實踐中得到成功運用。不論是包容大氣的大國儀態,互惠互利的平等心態,還是自信自如的開放姿態,從根本上說,都是文化自信在國際關係建設中的生動體現。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是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是文化自信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徑。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行活動,將打開中國和世界文化交流的新空間,讓優秀文化走向世界。這一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擔當,將更好的推動優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至世界各地,提升中外文化交流層次,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厚重與博大。同時,這一活動將進一步使非遺傳承人,對中華文化價值傳承得到更充分的發揮,使之增加世界的認同感和歷史責任感,肩負起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光榮使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