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中午,21歲的湖南女孩,在峨眉山金頂,不顧他人勸阻,跳崖身亡。

隨後,樂山警方發出通告

事發後有網友上傳了女孩生前留下的遺書,開頭第一句:‘我得了一種病,叫抑鬱症’。

1、‘抑鬱症是病不是矯情’

這或許是所有抑鬱症患者時常在心底裏發出的吶喊。

在我們大數人習慣的認知裏,一個人的行爲表現只有到達瘋癲的程度,纔會被認同爲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於是當有人訴說自己患有某種精神類疾病的時候,我們通常的反應會比較敷衍,心下不以爲然,覺得那實在算不上是真正的“病”,反倒覺得他有點玻璃心、有點矯情。

這世道,誰還沒個壓力,誰還沒有過抑鬱的時候呢。

抑鬱症者是敏感的,他很容易看穿了我們的內心。慢慢地,他習慣了不被理解,習慣了我們的不在意。

他不想再被人笑,被人鄙夷,於是,他決定不再對任何人說起。

他絕望的獨立於這個喧鬧繁華的世界之外,沒人能走進那孤獨的內心,瞭解他的痛苦無助,而這痛苦到了極致、無法負荷的時候,他便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自我解脫。

一直以來,我們往往更關心肉體上的疾病,卻無視掉精神上的傷害比肉體上的傷害更爲致命!

大多數時候,不被人所理解,往往是壓倒抑鬱症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2、‘抑鬱症’不等同於‘抑鬱’

一個是疾病,一個是情緒。

把這兩者混淆在一起是抑鬱症經常被忽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抑鬱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上升到第二位。

調查顯示中國的患病率約爲6%,而每年28.7萬死於自殺的人羣當中,63%有精神障礙,40%患有抑鬱症。

我國對抑鬱症的醫療防治還處在識別率低的局面,地級市以上的醫院對其識別率不足20%,

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

而且,同時,抑鬱症的發病(和自殺事件)已開始出現低齡(大學,乃至中小學生羣體)化趨勢。

今年4月,武昌一高校抑鬱症女大學生在寢室服藥自殺。

6月,南寧大一女生因抑鬱症跳樓自殺。

7月,失聯的女大學生黎某因抑鬱症選擇輕生。

這只是這半年當中有報道可查的案例。每一次事件發生後都會響起一片惋惜,與事何益?

讓更多的人瞭解抑鬱症,從而幫助身邊的人渡過難關,或許纔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抑鬱症的病因很複雜,涉及到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

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

我們不需要了解那些專業領域的東西。

我們只需要知道抑鬱症是很嚴重的疾病,發現身邊的人有抑鬱傾向馬上帶他去看醫生,並配合醫生治療,幫助他進行心理疏導,讓他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3、抑鬱症者不是異類,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爲其中。

抑鬱症不是一種性格弱點,如果你覺得抑鬱症者和我們有一點不同,那是因爲他們正在患病之中。

而我們因爲某些事情,比如:婚姻不滿意、低經濟收入、重大生活事件等等,也有可能患上抑鬱症。

4、抑鬱症者不等同於弱者。

如果把抑鬱症者簡單的歸類於弱者,那隻能說是淺薄。

古今中外患有抑鬱症的名人不勝枚舉,而這其中的很多人在我們心目中一直是‘強者’形象。

政治家:

第16任美國總統林肯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 英國已逝王妃戴安娜

科學家:

牛頓 達爾文

作家:

托爾斯泰

海明威 1961年夏日的一天,他用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毛 1991年1月4日在臺灣自家的浴室裏自縊身亡。

詩人:

海子 1989年臥軌自殺。

顧城 1993年殺妻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

畫家:

梵高 1890年用手槍終止了自己的痛苦。

演員:

憨豆(羅溫·艾金森)金凱瑞 巨石強森

瑪麗蓮·夢露 1962年安眠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恩洙 2005年上吊自殺身亡。

歌手:

Lady gaga 鄭秀文 許巍 范曉萱

張國榮 2003年跳樓身亡。

主持人:

華萊士 崔永元

5、最好的忠告

“要是‘黑狗’(他對抑鬱症的稱謂)開始咬你,千萬不要置之不理,要是嚴重的徵象已持續了數週,而且還有自殺念頭的話,那就趕快去看醫生。” ——丘吉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