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遼寧沿海養殖區進入養殖海鮮的收穫季。在東港,常常出現數百人乃至上千人集結在池子裏挖蟶子(這裏特指縊蟶,下同)的壯觀景象。在養殖海鮮的收穫季,成羣的海鷗趁機“助陣“,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令人歎爲觀止。

  緊挨着黃海的大片養殖區,因爲一條濱海大道,被自然劃成南北兩個分區。挖蟶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或集體包車、或自駕摩托。這些機動車密密地停靠在濱海大道一側,綿延數公里。

  縊蟶在東港當地被稱爲小人仙。挖蟶被稱爲扒仙或扒小人仙。 掰開縊蟶的瞬間,挖蟶人說了句:這是最新鮮的小人仙了,滴答的不是水,是我們的血汗。

  早上5點,挖蟶人紛紛下到各個池子,要在海水海泥裏艱辛勞作10小時,直至下午3點集體上岸,等待買家的運輸車隊運走他們的勞動成果。

  在沿海地區,挖蟶屬於高強度體力勞動之一。圖爲挖蟶人在海水裏涮洗蟶子。

  挖蟶人大都處在四五十歲五六十歲的年齡段,甚至有70多歲的。這位挖蟶人今年69歲。9月8日當天,他挖了不到200斤蟶子。

  體能耐力好手頭快的挖蟶人,一天能挖近400斤蟶子。按9月8日當天一斤縊蟶1.2元的工錢計算,最高能收入400多元。平均下來,每個挖蟶人的一天收入將近300元。當然,季節不同、蟶子疏密度不同、每天出貨價不同,挖蟶的數量和工錢都會跟着變化。

  在海鮮中,蟶子屬於貝類,肉質鮮嫩,但因爲外殼薄脆,目前主要採用“人海戰術”,從而確保每天上岸蟶子的質量和產量。

  下午3點半,在挖蟶人的翹首期盼中,買家的運輸車隊開進了養殖區。

  車隊進入養殖區,挖蟶人“瘋狂”湧上卡車,只爲快拿筐、快賣貨、早回家。

  裝車的現場最是熱鬧:養殖戶、買家、數以百計甚至千計的挖蟶人,他們聚在一起,幾乎將現場擠爆。

  所有人的心血都繫於那一筐筐蟶子,現場火爆可以理解。

  挖蟶人拖着蟶子在海水裏艱難行走。今年夏天遼寧地區罕見高溫,讓沿海養殖戶叫苦不迭。因爲普遍採用複合型養殖,每個池子裏都有大量的海蜇、蟶子、對蝦、胖頭魚等。海蜇海蔘大幅減產已成定局,高溫天氣是否會殃及池子裏的其他海鮮,養殖戶非常擔心。

  僅就9月8日當天養殖戶鄒有利的池子情況看,影響的確存在,但比海蜇要好一些。據老鄒介紹,當天上岸的蟶子有4萬多斤,是110畝池子的產量,比去年減產1萬斤減收10萬元。不過老鄒說,沒大面積減產大幅減收,就算相當不錯了。

  挖蟶人抬着蟶子上岸。

  海鮮價格每天都在波動,蟶子也不例外。9月8日當天,蟶子在養殖區的出貨價是每斤9.8元,比去年同期高出2元左右,幾乎達到了歷史最高。據養殖戶介紹,價格趨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秋季蟶子剛上市,二是夏季高溫導致蟶子普遍減產,三是南方蟶子今年也出現了緊缺不能有效平抑市場。

  等待買家車輛的時候,挖蟶人插空休息,這也是他們在10個小時辛勤勞作後最爲放鬆的一段時間。一天當中,有的挖蟶人幾乎連水都不肯喝,他們認爲喝水多了上廁所不方便還耽誤挖蟶。挖蟶人個頂個節儉,這位挖蟶人帶着老旱菸,他說一天下來,抽旱菸比抽菸卷能節省差不多10元錢,幾乎就是挖10斤蟶子的收入。

  將自己挖出來的蟶子賣掉,挖蟶人結伴回家,準備迎接明天又一波繁重的勞動。在他們遠去的背影裏,有艱辛、有不屈,更有一家人豐衣足食的祈願。(棋簿紫/圖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