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个修道的人叫曾慥,他写了一本《高斋漫录》,记载的都是各类异闻趣事,其中有一篇写了苏轼和他的一个朋友去游玩,“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横木架桥。子厚推子瞻过潭书壁,子瞻不敢过。子厚平步而过,用索系树,蹑之上下,神色不动,以漆墨大书石壁上曰:‘章惇、苏轼来游。’子瞻拊其背曰:‘子厚必能杀人。’子厚曰:‘何也?’子瞻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子厚大笑”。

苏轼字子瞻,这个子厚就是北宋权相章惇,苏轼和章惇是同一科考试的朋友。当时,看到章惇这个举动,苏轼就下了一个预言:章惇将来肯定能杀人。为什么呢?因为,连自己的命都能豁出去,还会不敢杀人吗?没想到,这居然让苏轼说中了!

北宋神宗哲宗期间,新党旧党因为改革的问题,相互攻讦,造成了朝廷动荡。章惇是坚定的改革派,而苏轼是旧党。于是,当新党得势时,苏轼被贬黜;旧党得势时,章惇就倒霉。这两位原本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了各自起伏的人生。

1094年,宋哲宗亲政,章惇被启用为宰相,重启改革。他上台后,便利用推行新法任免官员时,大肆对曾经反对过他的官员进行报复。苏轼碰巧也在名单上。而把苏轼贬到哪去呢?章惇可谓是“别出心裁”。“苏子瞻谪儋州,以瞻与儋字相近也。子由谪雷州,以雷字下有田字也。”儋州在如今的海南,当年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以这种随性的方式贬黜官员,也算是“草菅人命”了。

不过,章惇虽然这些事情做得不地道,但其实他为人正直、刚烈,算是北宋期间的名相,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特别是从一件事上,看出他的睿智和容易得罪人的性格。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哲宗驾崩,由于没有子嗣,所以向太后决定立端王赵佶为帝,但是遭到了为相的章惇的极力反对。章惇认为“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可惜向太后一意孤行,立赵佶为帝,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章惇一眼就看出赵佶这个人不能当皇帝,但他说话太直白,也就得罪了新皇帝。

由于章惇坚定拥护变法,得罪了贵族,再加上惹了新皇帝,于是赵佶上台后,把章惇罢黜,最后章惇病死他乡,葬在如今湖州长兴。这还不算,章惇还被编入了《奸臣传》,可以说十分冤了!

而当初章惇对赵佶下的那句断言,事后也证明如此。宋徽宗在位26年,1126年,金国兵临城下,宋徽宗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次年三月,与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耻”。赵佶沉迷于书画,对治理天下一窍不通,最终导致北宋覆灭,神州染耻,令人痛心!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不管是苏轼、章惇还是赵佶,最终也不过任后人评说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