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晚,重慶機場二跑道南端,吳小剛正在更換燈具

2月6日晚上10點,重慶江北國際機場二跑道南端。一架飛機從頭頂呼嘯而過,強大的氣流險些把重慶日報記者頭頂的帽子掀翻,刺骨的風颳得臉生疼。

重慶機場助航燈光部巡檢隊副隊長吳小剛卻鎮定自若,繼續更換面前的一盞進近燈。“到了晚上,這些燈就是飛機的眼睛,只有它們亮着,飛機才能對準跑道,安全降落。”吳小剛說。

重慶機場有17000套助航燈光,爲了它們的明亮,吳小剛工作20年來從未回老家過一次春節。

一眼看過去就知哪裏有燈壞了

重慶機場有三條跑道,分佈在航站樓兩側,爲了檢查是否有助航燈具損壞,吳小剛每天的重要工作就是巡查。

偌大的機場,共19個類別、17000套燈具,如何檢查?

“步行一盞盞檢查肯定不現實,我們都是坐在車上巡查,一圈下來就是30多公里。”吳小剛稱,白天他們主要巡檢進近燈光系統,夜間利用飛行間隙(凌晨2:00-6:00)巡檢跑道、滑行道燈光系統。春運期間,他們加大了巡查的頻次,每天巡查3—4次。

“雖然有19個類別的燈,但燈的間距都是固定的。一條線上,哪兩個燈的間距不對了,肯定就是有燈出問題了。”吳小剛稱,他們巡查時一般4人一個小組,一人開車,三人看。一條跑道有一條中線、兩條邊線,一眼望過去,就知道哪裏有燈壞了。

除了肉眼看,T3航站樓的智能化系統也幫了吳小剛不少忙。“全場有3000套跑道燈和滑行道燈加裝了單燈監控系統,一旦出問題會自動報警。”吳小剛說,全場還有13000套燈具換成了LED燈,損壞率大幅降低,他和同事們的工作量也減輕了不少。

高標準保障確保航行安全

2月6日晚上8點過,記者隨吳小剛一起上路巡查。因此時還不能上跑道,吳小剛便和同事驅車行走在飛行區的外圍邊界。

夜色中,整個機坪看不到一盞照明燈,只有各種顏色、強度的助航燈光爲飛行器指引方向。“這些燈的顏色不同、光強不同、構型不同、有效範圍不同,決定了它們的作用也不同。”吳小剛如數家珍。

白色的是跑道中線燈和邊燈;綠色的是滑行道中線燈;藍色的是滑行道邊燈;紅色的是跑道末端燈,“紅色有警示作用,表示危險。”吳小剛說,從燈光強調看,跑道燈光是滑行道燈光的20倍,而進近燈則是滑行道燈光的50倍。

“最遠的進近燈,幾公里之外都能看到,是飛行員降落前最先看到的燈光。”正說着,吳小剛發現一盞進近燈壞了,立即拿出工具維修起來。

“不同燈具的亮燈率,要求不同。如跑道中線燈和邊燈,民航局規定的亮燈率是90%和95%,但我們都是以95%以上的標準在保障。”吳小剛說。

練就跑道上換燈一分鐘一套的絕活

2月7日凌晨2點,航班減少,徵得塔臺同意,吳小剛和同事們迅速做好準備,進入跑道和滑行道開展維護工作。

此時,機坪上的風更加凜冽,吳小剛顧不得寒冷,小跑來到“滑中74”位置,對編號爲10716的燈進行整燈拆除。只見他麻利地打開上蓋,先觀察有沒有積水,然後迅速掏出底座,整個過程不超過1分鐘。

“民航局批准了重慶機場在春運期間通宵運行,晚上隨時有航班起降,所以我們動作必須要快,只能整套拆回去維修。”把拆除的燈放回車上,吳小剛又迅速趕往下一個故障燈。

半小時後,接到撤離跑道的通知,吳小剛纔回到車上休息,同時等待下一次進場通知。

吳小剛告訴記者,他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鬱山鎮人,自工作後從未回老家過年,因爲春運期間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如今他在重慶安了家,三年前把父母接到身邊一起生活。但老人每到春節仍有回家探親的習慣,他不能陪同,只希望父母春節過得開心。

40多分鐘後,塔臺再次同意進入跑道。吳小剛和同事立即下車,帶着工具,走進茫茫夜色中。

武明飛 本文來源:華龍網-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武明飛_NN657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