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科技日報

2018這一年裏,風起雲湧的科技界很忙,有些人嚐到了甜頭,有些人卻喫到了苦頭,有些事件令人瞠目結舌、難以置信……

盤點2018年十大科技醜聞是爲了更加清醒地看到科技發展過程中的不盡如人意。

更重要的是,引以爲戒。全社會都要對學術不端、造假犯法等行爲零容忍!!!

長生生物狂犬病疫苗造假

新聞事件:

7月1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藥監局)通告稱,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長春長生)生產的狂犬病疫苗被發現存在編造生產記錄和產品檢驗記錄,隨意變更工藝參數和設備等造假行爲。

幾天後,吉林省食藥監局發佈行政處罰公示,長春長生生產的“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檢驗結果不符合規定,按劣藥論處,處罰沒款300餘萬。而彼時,距離這一批逾25萬支銷往山東省的不合格百白破疫苗被調查已近9個月。

警鐘長鳴:

此次疫苗事件對社會的影響不亞於當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劣跡斑斑”的長春長生事發前爲何能一直穩坐泰山?爲何頻頻有疫苗生產企業被曝光,這其中是否存在監管不力、失職瀆職?面對喪失道德底線的知法犯法行爲,監管部門罰款之低、反應之慢令輿情持續發酵乃至引發民憤。人民生命不是兒戲,祖國的花朵,容不得我們一次次試錯。有些事亡羊補牢,爲時晚已。

國產紅芯瀏覽器換膚門

新聞事件:

8月15日,紅芯宣佈已順利完成2.5億元C輪系列融資。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就有網友發現,號稱“國產可控、自主創新”的紅芯瀏覽器,操作界面和谷歌的chrome高度相似,而且解壓紅芯瀏覽器的exe文件之後出現了chrome的安裝包,被質疑是chrome套了個殼。又稱“紅芯瀏覽器換膚門”。

紅芯辯稱,並非抄襲,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創新”。8月17日,處在風口浪尖上的紅芯公司認錯並道歉。此事件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

警鐘長鳴:

谷歌Chrome瀏覽器的內核是開源的,但是,把開源代碼稍加包裝之後宣傳成“自主創新”,那就是紅芯的不對了。而且,紅芯採用谷歌Chrome內核,卻未與谷歌簽訂修改協議。也許是爲了宣傳效果,“國產”“自主創新”“打破國外壟斷”等詞彙頻頻見諸報端,似乎這代表着“一招致勝”。尖端技術和產品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嘔心瀝血潛心鑽研,現在晚了,啪啪打臉。

韓春雨論文“非主觀造假”

新聞事件:

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在今年8月的最後一天曝出最新情況。河北科技大學官網發佈該校副教授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爲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此外,韓春雨主動要求退回基於撤稿論文所獲得的科研項目、績效獎勵、榮譽稱號、社會任職等。

事件緣起於2016年5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韓春雨團隊發明的一項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論文甫一發表,便引起全球生物學界巨大關注,韓春雨本人迅速成爲一顆耀眼的科研新星。然而好景不長,國內外科學機構都曾試圖重複該實驗結果但都以失敗告終,科學家們要求韓春雨公佈實驗數據,要麼就承認造假。2017年8月3日,韓春雨團隊撤回該論文。

警鐘長鳴:

正常的學術審查程序通常都是從原始數據入手。動機,本不應該屬於學術調查工作範疇。媒體此前將2014年日本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學術造假事件與韓春雨事件相提並論。戲劇性的是,對小保方晴子的學術調查,僅三個月就有了結論,河北科技大學從撤稿後啓動的調查長達一年之久,且缺少“有沒有造假事實,有沒有銷燬實驗記錄和材料”等關鍵信息。遺憾的是,韓春雨自始至終拒絕出示原始數據來自證清白。

“量子糾纏與鍼灸”論文被嘲

新聞事件:

9月14日,一篇名爲《試論“量子糾纏”與鍼灸》的論文刷爆了網絡。這篇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中醫藥鍼灸科醫師發表的論文稱,“根據量子糾纏理論的耦合關聯和超越時空性,父母與子女以及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之間必然存在量子糾纏現象”,爲了證明這個理論,還舉出了15個臨牀案例,針刺15位患者親屬,14例患者與其直系親屬(被針刺者)同處一室,1例患者與其直系親屬(被針刺者)分別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和北京市。

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病痛將會在自身相應腧穴出現壓痛點,在直系親屬(被針刺者)的同一腧穴也會出現壓痛點,且統計顯示呈現正相關,經過針刺治療後,所有的痛證均有減輕,其中4例患者疼痛即刻消失。由此得出的突破性成果則意味着,如果孩子生病,針扎媽媽就能治好!

警鐘長鳴:

一篇能令所有“搞笑諾貝爾獎”得主黯然失色的文章,惹來了全民嘲笑。和區塊鏈、人工智能並列爲科技界的流量擔當的“量子”,再一次被無責任地濫用。量子糾纏本身是物理學研究,相關研究必須建立在量子觀測之上。僅僅用量子糾纏作爲理論前提或實驗原理,就只能說是穿鑿附會,是與科學研究無關的以訛傳訛。

心臟幹細胞“學術大牛”走下神壇

新聞事件:

10月14日,據美國著名生命科學網站STAT、Retraction Watch(《撤稿觀察》)網站報道,哈佛醫學院及其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建議,從多個醫學期刊上撤回來自前哈佛醫學院教授、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皮耶羅·安維薩博士的論文。撤回數量達31篇,這些論文均涉嫌僞造和篡改實驗數據。

現年78歲的安維薩他因“發現”心臟含有幹細胞(c-kit)而出名,這些c-kit細胞,據稱可以再生心肌,從而可以用於治療心臟病,一度被認爲開創了心臟幹細胞療法。然而,國際上很多實驗室試圖重複這一結果卻沒能成功.直到2014年,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心血管生物學家傑弗裏·摩爾肯丁課題組首次用遺傳實驗證明,小鼠心臟中的c-kit細胞幾乎從未產生新的心肌細胞。

警鐘長鳴:

由於安維薩的“學術權威”,不但在審覈上大行綠燈,更是對質疑其的普通學者進行打壓,揭示了學術圈求證的科學精神的缺失,無論國內外,不盲目迷信權威、不追求個人利益、求真求證的科學精神都還需進一步加強。

福島核電站污水處理報告錯誤超千處

新聞事件:

10月1日,日本政府召開相關專家研討會,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向日本政府提交了一份有關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水處理的報告。18日東京電力公司又透露,該報告中約有3萬處關於核污水處理前後放射性元素濃度的數據,其中1200餘處存在錯誤。例如在引用原始數據時寫錯以及把兩種不同放射性元素濃度混淆記錄等。對此,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19日在東京向媒體表示“十分遺憾”。東京電力公司在解釋出錯原因時稱,短時間內要處理大量的數據,後期確認工作沒有做好。同時要真誠反省,避免以後出現類似錯誤。

警鐘長鳴:

日本東電公司將銫134的值誤用爲銫137,不知其是粗心導致還是有其他深層目的。放射性核素銫和鍶的半衰期長達約30年、且易被人體吸收,這些核素在海洋水體中的長期存在,必然改變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進而對人類的生存安全產生潛在威脅。

“404”教授梁瑩120篇論文蒸發

新聞事件:

10月24日,中國青年報刊發《青年長江學者與她“404”的論文》,指出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梁瑩120多篇論文憑空消失。南大官網上個人成果頁面只張貼着英文論著目錄,沒有任何中文論文。

中國知網、萬方、維普在內的主要學術期刊數據庫中,都檢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論文;期刊官網上的對應頁碼處也已無法查看。一家學術平臺上仍能檢索到論文條目,但頁面已顯示“404”(無法查看)。令人震驚的是,她刪除了自己的碩博士畢業論文,還有至少15篇論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

警鐘長鳴:

儘管學院內部、學界以及學生們對其學術水平甚至師德都評價不高,但仰仗數量繁多的論文,她順利進入南大從教,學術道路一馬平川。實際上,梁瑩並不是個案,“學術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爲屢見不鮮。除了學者自律,各教學科研機構還應進一步完善科研人才評價機制。全社會形成合力,對“學術不端”行爲零容忍,才能篩掉那些濫竽充數的“僞教授”。

因“降速門”蘋果三星被開天價罰單

新聞事件:

10月24日,意大利反壟斷機構宣佈,他們調查發現蘋果和三星“有計劃地淘汰”自家生產的智能手機,藉此刺激客戶購買新手機,爲此對兩家公司分別開出1000萬歐元和500萬歐元的罰單。

去年12月28日,蘋果就其備受爭議的降低老款iPhone手機速度以保護電池穩定性的決定致歉,表示不會故意縮短任何產品的壽命;同時提出解決方案,將保修期外的iPhone電池價格從79美元降至29美元。儘管如此,消費者仍不買賬,不到一個月,全球消費者對蘋果“降速門”的訴訟就達到26起。

警鐘長鳴:

不少手機廠商爲了加快手機淘汰速度,通過種種方式讓消費者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手機就該年年換。對企業來說這能提升銷量,但對用戶來說這是負擔。消費者有換手機的自由,同時也有不換手機的自由,請尊重這種自由。

“酸鹼論”騙局被戳穿

新聞事件:

11月2日,美國“酸鹼理論”提出者羅伯特·歐·楊(Robert O. Young)被美國法庭判處賠償一名癌症患者1.05億美元,他當庭承認“酸鹼體質理論”是個騙局。隨後,“中國酸鹼體質之父”梁雙林卻站出來爲“酸鹼理論”鳴不平,並提出通過酸鹼平衡達到健康,不是僞科學,是有理論依據的。但幾天後,梁雙林公司官網掛出聲明,稱“理論對與錯可供大家討論與商榷”,其產品——能調節細胞酸鹼平衡的“幾丁聚糖(第六要素)”紛紛從藥店下架。

警鐘長鳴:

科學與僞科學的重要區別,不僅在於科學基於實證和理性,還在於科學承認自己的理論有侷限性,只在一定範圍內適用,科學是易錯而又耐用的。但僞科學堅信自己的理論是永恆的真理,一旦被揭露是造假、是騙局,都是極力否認的。“酸鹼理論”就是一個典型的僞科學案例,但可笑的是,仍有不明真相的喫瓜羣衆願意奉上膝蓋,科普傳播重在日積月累,科學精神的傳揚更需要民衆自己的覺醒。

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新聞事件:

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峯會召開前一天宣佈:一對基因經過修改的雙胞胎嬰兒已於11月健康誕生,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基因,該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一經公佈,引起學界和社會廣泛關注,特別引發了法律和倫理方面的爭議。2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三部門負責人表示:此次事件性質極其惡劣,已要求有關單位暫停相關人員的科研活動,對違法違規行爲堅決予以查處。

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Nature)在上週公佈了10位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士,賀建奎也名列其中。《自然》雜誌爲每一位入選者都準備了一篇特寫文章介紹其入選理由,賀建奎的特寫標題爲《CRISPR rogue 》(CRISPR流氓)。

警鐘長鳴:

科學二重性決定了科技成果可以造福人類,也可能摧毀人類的生存與社會秩序,而科學倫理的提出,就是讓科研與社會實現和諧。罔顧倫理的科學實驗,影響的不僅僅是科學家個人名譽,失去的將是整個社會對科學的信任。

賀建奎打開基因編輯倫理的“潘多拉魔盒”的行爲,將使雙胞胎女嬰的一生都將被未知的健康風險籠罩,同時,未來此領域如果誕生真正有益的技術,公衆接受並推廣的難度將會大大增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