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清朝自1644年入關之後,歷代皇帝同時也將自己去世之後的萬年吉地選在了關內,就是我們現在位於遵化的清東陵和位於易縣的清西陵。而鮮爲人知的是,在東西二陵之中,又存在不少開創先例之事,引起無數人的好奇和深思。

那麼今天就由史海君帶領大家一起,以清東陵中的定東陵爲例,爲大家講解定東陵之中的那些傳說以及奧祕所在。

豪華逾制、等級最高的皇后陵

作爲清朝三座皇家陵寢之一,清東陵不論從整體規模、體系佈局等各方面,都是傲居榜首的。而在東陵之內,又以定東陵爲整個清朝所有後陵之中最爲豪華逾制、等級最高之地。

說到定東陵中所葬之人,也是我們非常熟知的,她們就是以垂簾聽政聞名的慈安、慈禧兩位皇太后。正因爲入葬之人知名度非常高的緣故,所以就連她們的陵園也自帶熱點光環。最著名的,莫過於由兩位太后的陵寢位置而引發的疑問:兩座皇后陵,爲何東太后葬在了西邊,西太后卻葬在了東邊?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先從定東陵選址開始說起。

在清朝歷代皇后之中,除了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輝發那拉氏降格葬在了裕陵妃園寢純惠皇貴妃蘇佳氏的地宮之內,其餘的基本分爲兩種情況,要不就是單獨建陵,要不就是與皇帝合葬,但定東陵卻成爲了例外。

1861年(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咸豐帝駕崩之後,時年6歲的載淳在顧命八大臣的輔佐下繼位爲帝,但很快八大臣的勢力便被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恭親王奕、兵部侍郎勝保等人徹底剷除,史稱“辛酉政變”,自此拉開了兩宮太后的“垂簾聽政”生涯。

八年選址,六年建陵

按照清朝祖制,與皇帝選取帝陵等同,皇后選取後陵也稱之爲“萬年吉地”。1862年(同治元年),朝中派專人開始爲二位太后籌劃選取吉地的工作。雖然清朝歷代以來,皇太后同時並立的現象在當時並非首例,但同時籌劃二位太后的後陵卻成爲了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之事。

所以,爲了能將這份差事辦好,專事大臣和堪輿大師等人可謂是絞盡腦汁煞費苦心。他們首先面臨到的第一難題就是怎樣建。按照當時的想法,主要分爲“同陵同穴”、“同陵異穴”(定陵妃園寢升格爲皇后陵,或者仿照景陵雙妃園寢規制)和“異陵異穴”(一位皇太后一座後陵)三種方法,最終二位太后(慈禧主導,慈安隨之)果斷地排除了前兩種,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第三種。

怎樣建的問題解決後,大臣面臨的就是“在哪兒建”的第二重考驗。由於當時咸豐帝的定陵還未修建完畢,外有太平天國和捻軍等起義,所以在諸多壓力之下朝廷並沒有多餘的精力考慮二位太后的吉地具體選址,所以選址的問題最終在1866年(同治五年)纔開始正式提上議程。

在此,史海君先來爲大家普及一下清朝後陵選址的一個基本要求,主要有兩點。首先,作爲皇帝的妻子,如果單獨建陵未能祔葬帝陵地宮,那麼關於單獨建的後陵則必須要選在其夫帝陵的旁邊,以示陪葬之意;其次,後陵的山水、脈系必須與帝陵同屬一致,以示臣屬之意。

左右護砂環繞,界水分明,堂局嚴密,脣氣紆徐,內水宜出丁未方,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前面平安嶺爲玉几案,案外金水大山爲芙蓉帳,上吉之地。——普陀山地形堪輿

以上兩條必備準則雖然看起來有理有據,但涉及到具體情況又是另外一番光景。在選址範圍上,雖然兩條準則的出現大大縮小了選址範圍,從而節約了很多時間。但其在選址標準上的難度卻大大提升,咸豐帝的定陵選在了平安峪,按照山水、脈系一致的說法,兩位太后的後陵只能建在平安峪的東西兩邊,而恰恰是因爲固定了範圍,反而在選址上,受到了很大侷限,因爲並不是東陵之內所有的地方都滿足“萬年吉地”的標準。

左右護砂迴環,界水分明,堂局整齊,脣氈平坦,內水宜出丁未方,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前面平安嶺爲天財案,案外金水大山爲芙蓉帳,上吉之地。——平頂山地勢堪輿

堪輿大臣經過查看之後,發現平安峪(定陵)以西,以西大河爲界,而西大河再以西,諸如成子峪等地,風水確屬上乘,早年道光帝還曾看中贊爲福地,但因涉及到神路被河隔斷以致不能與孝陵相接而放棄(以世祖順治帝爲尊,後世子孫神路務必相通爲準則),雖然作爲後陵,神路不用和世祖皇帝的帝陵相連,但同理,此地亦不能實現神路與咸豐之定陵相通,而且在山水脈繫上與平安峪也不一致,最終定陵以西因此廢棄。

再說定陵以東,雖然沒有河流阻隔,但相近四處,只有兩處是現成可以進行進一步勘查的,便是平頂山和普陀山。1867年(同治六年),在恭親王奕率領下,經過堪輿大臣的細緻勘查之後,發現兩地“護砂環繞,界水分明”、“護砂迴環,堂局整齊”,與定陵神路相連、山水脈系一致,堪稱“上吉之地”。

當然,光堪輿大臣說了是不夠的,任性的慈禧還藉着1873年清明節祭祀定陵之際,專門親自考察了兩個吉地,但見“地勢雄秀、山川環抱”,二位太后果然很是欣喜,雖然她們並看不懂具體的山水脈系一說,反正看着壯觀好看就行。選址定了,兩地的名字也作出了相應的修改。慈禧的普陀山改爲“普陀峪”、慈安的平頂山改爲“普祥峪”,兩陵從1873年七月二十九同時破土,到1879年六月二十二同時完工,集之前所有後陵之所長,歷時6年建成了清朝豪華逾制、規格最高的後陵。

二後陵墓位置關係考究

因位處定陵之東,所以兩座後陵統稱爲定東陵,中間僅以一條馬槽溝相隔,東西並排而列,甚爲壯觀。但也正是如此,因兩陵的位置而引發了開篇所提的疑問:爲何東西太后的陵墓位置會恰恰相反?甚至爲解答這個疑問,還延伸出更多“無厘頭”的猜測,有說是西太后慈禧看中了東邊的普陀山(普陀峪),然後略施賭局,以博弈的方式獲勝得以從東太后慈安那裏搶來的這塊寶地;還有甚者,竟然說慈禧爲了葬於普陀山,殘忍毒殺了慈安。

其實這些傳聞都是不足爲據的,雖然在歷史上,慈禧的過錯十分多,但在最初選址一事上,她確實沒有做過任何手腳。而之所以兩人的陵墓位置與稱謂相反,完全取決於古代兆葬制度的說法。

第一,東西太后之稱謂由來。這點是針對以上疑問首先需要辨明的,之所以出現東、西太后的稱謂,那完全是按照二人所居宮殿的位置而定。自康熙年間開始,便出現了十二宮(東西各六宮)的說法,到了咸豐同治時期,慈安居住於東六宮之中的鐘粹宮,而慈禧居於西六宮之中的儲秀宮和長春宮,這樣一個在東一個在西,爲了稱呼的便捷化,慈安因此就被稱爲東太后,而慈禧也被稱爲了西太后。所以東西太后之稱謂與二人的陵墓位置並無任何關聯。

第二,受傳統墓葬制度的影響。解決了稱謂與陵墓位置關係的問題,那麼兩人的後陵之所以如此排列,是否確有說法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自順治入主中原之後,滿洲文化便開始漸漸融入漢族元素,其中自然也包括傳承了幾千年之久的兆葬制度。

根據祖制,每個祔葬之人葬地的具體位置與主葬之人葬位的距離遠近,是由與主位的親疏尊卑而定的。如果與主位之人較爲親近且較爲尊貴者,自然其葬位會離主位近一些,而與之較疏遠卑微者,同上反之。

史海君說:

雖然在咸豐去世之後,慈安慈禧得享兩宮並尊之榮,但是在咸豐朝,二人還是有明顯差別的。慈安早在咸豐繼位之初就被封爲了皇后,而當時的慈禧還只是進宮沒多久的貴人,與慈安相差五級。即使在1857年因履得聖寵被升爲了懿貴妃,但也還是差慈安兩級,所以不論從出身還是位分等級上,慈禧在咸豐朝都是與慈安不能相提並論的。這也是爲何慈安會被葬在離咸豐更近一點的普祥峪,而慈禧被葬在相對較遠的普陀峪的真正原因。

當然,爲了尋找心理平衡,慈禧最終還是做出將自己的陵墓全部翻新升級,在規制上做到了更勝一籌,這是後話。以上便是今日分享給大家的清朝歷史趣聞,喜歡歷史的朋友們,你們都明白了嗎?

參考資料:

《陵寢易知》

《清文宗實錄》、《清穆宗實錄》

孟森《清史講義》

趙爾巽《清史稿.文宗本紀》、《清史稿.宣宗本紀》、《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傳一》

版權註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