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悉,“水蘊華章——大運河文物精品展”因展覽調整需要,南京博物院藏西漢金獸、東漢銅牛燈、唐三彩雙魚瓶,淮安市楚州博物館藏元青花纏枝牡丹紋蓋罐將在6月24日撤下,同時將有新的 替換藏品展出。整件器物通體施白釉,間飾褐彩,以轎車爲中心,裝飾有五個人物、一匹馬、一頭牛、兩隻狗,儼然一幅唐代時尚貴婦出行圖。

原標題:“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着急的青銅龍,未知犬豹的金獸

據悉,“水蘊華章——大運河文物精品展”因展覽調整需要,南京博物院藏西漢金獸、東漢銅牛燈、唐三彩雙魚瓶,淮安市楚州博物館藏元青花纏枝牡丹紋蓋罐將在6月24日撤下,同時將有新的 替換藏品展出。事實上,開展一個多月以來,展覽中看點頗多。其中,以動物爲線索,則呈現了此次展覽藏品的豐富性與趣味感。比如,戰國青銅龍首鼎是龍首鼎還是兔首鼎?西漢金獸是虎還是豹?一件白釉褐彩轎車中有幾種動物?唐代韓滉《五牛圖》形象在當時的陶器中可否找到類似模樣?

最着急的龍首鼎:戰國青銅龍首鼎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

戰國 青銅龍首鼎 淮安市博物館藏

這件藏於淮安市博物館的青銅龍首鼎,龍首上揚,頂部有雙角,雙目圓睜,高高突起,又以圓圓的腹部作爲鼎身,腹耳直折向上,下有較高的獸蹄足。在形制上,龍首鼎主要融合了中原商周時期的觥、獸形尊和垂腹鼎的因素,以鼎爲器,以獸造型,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器種。它反映出這一時期的青銅裝飾藝術已經從莊嚴肅穆開始向世俗審美轉變,反映了社會進步和不斷成長的過程。在紋飾上,整體造型優美,紋飾細膩,風格獨特,它繼承了西周中晚期以來的各種紋飾,同時使用蟠龍紋、變形蟠虺紋、雲雷紋和蟬尾紋。這些繁縟精細的紋飾大多采取模印法鑄造,這說明淮河流域的青銅工藝已同步於中原地區。從考古資料來看,這種器物造型應屬春秋時期的徐舒文化範疇,是研究徐舒民族同源和民族遷移的重要證據。從遠處看,這件鼎就像一隻急匆匆趕來參加盛會的小獸,步履散亂,搖搖晃晃,讓人忍俊不禁,十分可人。

雖說是龍首鼎,但也有人認爲它是兔首鼎。

文物界分量最重的金器:西漢金獸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

西漢 金獸 南京博物院藏

這是一件來自西漢的金獸,它的來源和造型充滿傳奇色彩。1982年正月初七,盱眙縣馬湖店村農民萬以全挖水渠時發現了這隻金獸,與它同時出土的還有重金絡青銅壺1件、金版11塊,金餅25塊。出土時金獸是作爲壺蓋放置在重金絡青銅壺之上。通高10.2釐米,身長16釐米,身寬17.8釐米,重達9100克,含金量達99%,萌萌噠而神祕的造型,使它成爲了迄今爲止全國出土的最重金器,也成爲了南京博物院18件“鎮院之寶”之一。

金獸整體爲澆鑄而成。它的頭枕於前腿上,瞪目豎耳,頸部帶三輪項圈,頭頂有一環鈕。根據它的造型,可以推測出是西漢初期的產品。它身上的通體斑紋是在獸體鑄成後再捶擊上去的,捶擊的痕跡大小相當,呈不規則的圓形,自然流暢,十分精美。它到底是犬、是虎、還是豹?學術界並無定論。

西漢豬形玉握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

西漢 豬形玉握 揚州市邗江文管辦藏

以玉殮葬是中國古老的喪葬習俗。古人認爲人死後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財富及權力。在新石器時代逝者一般握有獸牙,商周時期,逝者手中要握着象徵財富的貝殼,到漢代就演變成豬形玉握。最早的豬形"玉握"見於漢武帝時期,出土于山東鉅野紅土山漢墓,相對來說,西漢玉豬寫實,東漢玉豬僅作形似。

這對豬形玉握是1984年出土於揚州市邗江區楊壽鎮李崗村寶女墩新莽墓。兩隻豬豬均作俯臥狀,典型的豬鼻微微上翹,前後蹄都屈收腹下,短短的尾巴蜷縮於臀部。嘴下及尾部各有一小穿孔。通體玉質瑩潤,造型豐滿,背部滾圓。別看它們呆呆的,它們可是 “漢八刀”技藝的典型器。幾道簡練的寬陰線就構成了它們的身體,雙耳、四肢等各部位的輪廓,更是形態生動,線條流暢,一氣呵成。表面琢磨精緻,光潔明亮。乍一看,就像兩隻光潔亮麗的小豬,靜靜地趴伏着,既像撒嬌,又似酣睡,一副悠閒舒適的狀態。

與《五牛圖》如出一轍的灰陶牛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

初唐 灰陶牛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這羣灰陶牛在2013年出土於揚州曹莊隋煬帝蕭後墓。它們與唐代著名畫家韓滉的《五牛圖》中的牛如出一轍,體格健壯,肌肉發達,線條流暢,強健而有力,沉穩而遲緩。牛兒們姿態各異, 或俯首喫草,或翹首前仰,或回首舐舌,或緩步前行,或似在荊棵蹭癢。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的描繪,表現了它們不同的性情:有的活潑、有的沉靜、有的愛喧鬧、有的乖巧。每頭牛既可獨立成章,又可聚衆成羣,大唐雄壯豪邁之風撲面而來。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

初唐 灰陶牛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

唐 韓滉《五牛圖》

2013年3月,在江蘇省揚州市西湖鎮司徒村曹莊房地產建設項目中發現兩座磚室墓,2013年4月,“隨故煬帝墓誌”出土後,受到考古界的重視。該墓葬還出土了玉器、銅器、陶器、漆器等遺物近200件(套),其中蹀躞金玉帶是帶具系統中的最高等級,是目前國內唯一一件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帶。墓葬中還出土了兩顆牙齒,鑑定年齡約50歲,根據出土的“隨故煬帝墓誌”和高規格隨葬品,結合文獻記載與牙齒鑑定結果,確定墓主人是隋煬帝楊廣。

二號墓葬隨葬文物豐富。其中,青銅編鐘、編磬石是迄今國內唯一的隋唐時期的實物。該墓葬出土了人骨和牙齒,經鑑定爲大於56歲、身高約1.5米的女性個體。結合文獻記載與人骨鑑定的結果,判斷二號墓主人是隋煬帝夫人蕭後。

該墓葬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後的最後埋葬之地,印證了歷史文獻的記載。出土的一批高等級文物,爲研究隋唐時期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高等級墓葬形制等提供了第一手實證資料。

存世極少的鎏金銅龍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

唐 鎏金銅龍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唐代鎏金銅龍代表了唐代龍的經典形象。它通體鎏金,身體細長,四肢有力,緊扣地面,張口結舌,兩眼圓睜,直視前方,龍角緊貼頭部向後伸展,龍尾拖於身後,微微卷曲上翹。它線條流暢,形態矯健,極富動感,氣勢如虹,彰顯大唐的赫赫威儀。這類鎏金銅龍,存世極少,除這件收藏於洛陽文物考古研究院之外,陝西曆史博物館和西安博物院目前各藏有一件完整器。

白釉褐彩轎車是唐代貴婦時尚的出行工具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

唐 白釉褐彩轎車 揚州博物館藏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

唐 白釉褐彩轎車 揚州博物館藏

這件白釉褐彩轎車在1992年出土於揚州市念四橋薛莊。整件器物通體施白釉,間飾褐彩,以轎車爲中心,裝飾有五個人物、一匹馬、一頭牛、兩隻狗,儼然一幅唐代時尚貴婦出行圖。高高的束腰頂篷裝飾着精緻的寶相花,上面裝飾着點點褐彩,宛若點點晨星。萌萌的牛兒在前面拉着車,憨厚的駕車人細緻地扶着牛角,一旁忠誠的侍衛騎着帥氣的馬兒與車同行。車兩側各有一隻歡呼雀躍的小狗,似乎也在保護着美麗的女主人。車後面還有兩名侍從,盡心盡責地緊隨車後,將主人保護得嚴嚴實實。車內有一位美麗的女子,高高的髮髻上戴着精緻的髮飾,面龐清秀,鼻樑高挺,明眸善睞,顧盼神飛,在衆人呵護下,猶如衆星拱月般端坐其中,愈發優雅時尚。

連年有餘閤家歡:唐·三彩雙魚瓶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

唐 三彩雙魚瓶 南京博物院藏

這隻三彩雙魚瓶爲河南鞏縣窯出品,1975年在揚州唐城遺址發掘出土。瓶體似圓柱形,魚口、目、鱗、脊一應俱全。雙脊間有穿系小孔,便於繫繩,既實用又美觀,反映了晚唐制瓷工匠在設計上的高度造詣。雙魚瓶的釉色也十分漂亮,圓圓的眼睛和高高撅起的魚嘴顯得特別呆萌,二魚中間各有上下二個小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色分綠、黃、褐三色,互相浸潤、交融,形成斑駁燦爛的彩色釉。該器物做雙魚形,魚是民間最常用的饋贈佳品,也是唐代崇尚之物,雙魚寓意連年有餘,和諧美滿,吉祥合歡。

(圖片來源於澎湃新聞及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