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黃十分感嘆,在高山茶黃綠湯色的衝擊之下,在臺灣也難找到傳統紅水的凍頂烏龍,可能現在年輕一輩的臺灣人,大多不知道什麼是“凍頂味”了。實際上,傳統的臺灣茶——尤其是凍頂烏龍或木柵鐵觀音——帶給人最深刻的感受未必是香,而是“活”。

凍頂烏龍,漂洋過海的小清新

鱔黃色的半球形幹茶

記憶中的凍頂烏龍茶,是鱔黃色的半球形幹茶,沖泡之後是橙黃透亮的湯色、入口有着滑順的湯感、富有層次的韻味,醇厚的茶湯落喉不久,隨即返出滿鼻腔的茶香,含蓄又極具存在感的氣息滲透着口鼻,帶給喝茶的人愉悅舒暢的微醺感。

大概也是產量和銷量之間的尷尬關係,讓許多專屬的風味逐漸蛻變,不好說這是一種時代推進必然的現象,或者是成就新時代所必須捨棄的傳統禁錮。臺灣的茶產業走過機械化量產的時代,“量產”一詞所蘊含的產業結構,和臺灣小而精緻的生產模式似乎有所扞格,近些年,有些製茶師開始“走回頭路”,不管是種植還是製作,已然有逐漸迴歸傳統、尊重自然的趨勢了。當然,精緻必然以犧牲產量爲代價,除了少量的玩家訂製,在市場上要找尋一泡風味純正的凍頂烏龍茶,還是有些難度的。

融合南北的凍頂茶

臺灣高山茶名聞遐邇,耳熟能詳的阿里山、大禹嶺、梨山等都屬於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茶區,茶多香氣清冽、湯色蜜綠,近似“綠茶”,香香甜甜的頗受消費市場喜愛。而凍頂烏龍茶的名氣也不小,是因爲“凍頂”海拔更高、山頂長年冰凍嗎?恰恰相反,凍頂烏龍並不在臺灣高山茶的序列當中,“凍頂”指的是凍頂山(坪),海拔僅七百有餘,茶樹的生長環境和茶湯表現,皆與高山茶大相逕庭。

凍頂烏龍,漂洋過海的小清新

凍頂烏龍茶園並不在高山上

凍頂烏龍算是臺灣茶的鼻祖,其身世與福建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相傳清咸豐五年,鹿谷先賢林鳳池赴福州應試中舉,從武夷山帶回三十六株青心烏龍的茶苗,其中十二株由林三顯在麒麟潭旁、長年受到嵐霧潤澤的山麓上(凍頂山)繁殖成園。而其半球形包種茶的製作工藝,則是1941年前後由安溪人王泰友、王德傳入,以安溪鐵觀音的布巾包法,結合條形包種製法而成的布球茶製作技術。換言之,凍頂烏龍茶結合了閩北、閩南的特色登上舞臺,經臺灣風土孕育而成爲享譽國際的一款名茶。

現在再喝凍頂烏龍,其韻味是否還能和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對接上呢?

流行的高山風

去年的12月31日,北京寒風瑟瑟,我和兩位朋友相約至老黃的工作室跨年。老黃來自臺灣,年輕時做過茶葉生意,經歷過八、九十年代臺灣茶的鼎盛時期,至今手上仍藏有許多當年他捨不得賣的精品茶。當時的精品茶,大多還是花香顯著、茶湯金黃的風格。老黃說,九十年代臺灣的經濟好,老百姓生活優渥,有更多的閒錢用來消費買茶,民間也熱衷鬥茶。當時鬥茶認定好茶的指標之一,就是金黃澄澈帶有膠質感、類似果凍的茶湯,又稱“小黃金”。

凍頂烏龍,漂洋過海的小清新

茶湯金黃可以感受到膠質

這種“小黃金”的湯感十分醇滑、香氣馥郁,在花香、果香、蜜香三種香型的頻道上快速切換,輕啜一口,將氣息緩緩呼出,口鼻之間盡是縈繞的茶香,令人舒爽。然而,成就這種茶十分費勁,從品種、茶園管理到後期製作都不可輕率,在快消時代中難有可觀的經濟價值,加上有關科研部門的推波助瀾,臺灣茶的風味逐漸颳起一陣“高山風”。

1975年之後,臺灣茶開始從出口轉向內銷,農政單位積極輔導茶業轉型並舉辦了優良茶的比賽。當時的審評單位有感於凍頂烏龍在湯色、湯感、韻味等指標和鐵觀音(當時的鐵觀音也是重發酵、重焙火、湯色紅)太過雷同,故轉而追求湯色黃綠明亮、湯感鮮活的清香風格,連年得獎的清香茶帶動了市場的風潮,也給生產者帶來了實際的經濟效益。

凍頂烏龍,漂洋過海的小清新

臺灣鵝鑾鼻燈塔 舊時港口出口必不可少的指路標

然而,賽事的發展似乎沒有爲凍頂烏龍帶來更長遠的前景,反而在評審喜好的引導、時下市場流行的衝擊之下,願意以傳統工藝製作凍頂茶的師傅越來越少了。現在的凍頂烏龍,尤其是在大陸坊間以凍頂烏龍茶包裝呈現的茶,幾乎沒有一絲“凍頂味”可言。哪怕是到臺灣當地,從茶葉店裏買回來的凍頂烏龍,也未必符合讓老茶人們魂牽夢縈的韻味了。

“活”的臺灣茶

臺灣給人的感覺大概是比較小清新的,這種印象反應到茶的風味,恰好是高山茶這種輕發酵的清香。不諱言,小清新的言外之意,確乎有些不耐玩味、缺乏厚度,能第一眼抓住眼球,但往往難有持續的亮點。實際上,傳統的臺灣茶——尤其是凍頂烏龍或木柵鐵觀音——帶給人最深刻的感受未必是香,而是“活”。

凍頂烏龍,漂洋過海的小清新

“活”其實是一種味覺層次感的表現,比起巖茶,凍頂茶茶湯入口雖不甚渾厚,卻多了一種千迴百轉的感覺,在舌顎之間翻筋斗,活潑潑的。而比起鐵觀音,凍頂茶的香氣則更加豐富多變,在花香、果香、蜜香之間快速切換,如同彩虹的七色一般,既各自獨立,又難以精準剝離。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活”其實是臺灣茶韻味的代稱,而傳統的凍頂烏龍工藝繁複,最終目的就是把茶做活,不僅葉底要鮮活,就連味蕾的感受都必須是活的。可惜的是,做活比做香的技術難度更高,不可控因素更多,關鍵是能欣賞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現在的茶販子一看到紅湯就不要了。”老黃十分感嘆,在高山茶黃綠湯色的衝擊之下,在臺灣也難找到傳統紅水的凍頂烏龍,可能現在年輕一輩的臺灣人,大多不知道什麼是“凍頂味”了。

凍頂烏龍,漂洋過海的小清新

餘金炘正在檢查茶青攤晾情況

爲了找回經典的凍頂茶風味,我們從去年冬天就開始着手考察,在今年早春時節與製茶三十年的特等獎製茶師餘金炘先生合作,訂製了這款凍頂烏龍,希望能穿越到三十年前,一探那款鬥茶人熱衷的“小黃金”。餘師傅在2013年響應政府號召,身先士卒投入有機茶種植的行列,也因爲對茶葉發酵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他的有機紅茶也曾多次獲獎。

人間四月,臺灣的天氣逐漸轉熱,唯日夜溫差仍大。爲了重現傳統風味,年近六十的餘師傅不敢假手他人,頂着大太陽天陪着茶葉一起日光萎凋。臺灣採茶以“午時菜”最好,正午時分的茶青含水量低,更有利於芳香物質聚合,做出多層次的香氣。凍頂茶的香、水透過搖青工藝來體現,講究“三翻兩浪”——三次手工翻搖促進茶青走水、兩次加重搖青“浪”出獨有的韻味。

幾經周折,這款專屬於三聯愛茶的凍頂烏龍終於飄洋過海來到北京。如此道地的臺灣風味,讓老茶人不禁感嘆——就算在臺灣也未必能喝得到了。

一鍵下單「凍頂烏龍茶」

售價258元 預售優惠價248元 會員可再享95折

三聯專屬定製、特等獎製茶師親制、漂洋過海的臺灣風味、有機農法種植、三年新樅傳統制法、清新花香果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