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對網絡謠言說“不”(雲中漫筆)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何欣禹

熱檸檬水能抗癌,治癒率75%的抗癌神藥上市了……過去的2018年,充斥於網絡的這類信息或許你並不陌生。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稱:網絡謠言。

近日發佈的《2018年網絡謠言治理報告》顯示,微信平臺2018年全年共攔截8.4萬多條謠言,闢謠文章閱讀量近11億次。該報告還指出,食品安全、醫療健康、社會民生等領域的信息均是謠言“重災區”。這一報告提醒人們,在漫無邊際的網絡空間中,網絡謠言仍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互聯網的普及爲謠言的滋生提供了新的溫牀。網絡謠言大行其道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互聯網的無邊界性、即時性使謠言傳播範圍更廣、擴散速度更快,許多消息能在幾小時內傳遍全網。其次,網絡的低門檻、開放性使各種消息都能得以傳播,魚龍混雜,而網絡的匿名性更使得傳播者免於社會責任和法律義務的束縛。最後,相關信息源的不透明、不公開也是造成網絡謠言滋生的重要原因。權威信息發佈滯後、發佈機制不完善,給謠言氾濫以空間,於是,網絡成了謠言叢生的地方。在鋪天蓋地的網絡信息中,許多人防不勝防,紛紛“中招”,甚至自身也成爲網絡謠言的傳播者。

從《2018年網絡謠言治理報告》可以看到,謠言“重災區”大多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這意味着人們普遍缺乏較爲權威的關於衛生、食品、健康的科普平臺。除了與科學常識有關的謠言外,還有針對公民個人的誹謗、針對公共事件的捏造等。“風起於青萍之末”,這不僅會影響個人名譽,還會給正常的社會秩序帶來現實或潛在的威脅。這些年,隨着國家開展淨化網絡環境行動,嚴厲打擊網絡謠言,網絡生態環境有了明顯好轉。但一些網絡造謠者依然存在,網絡謠言的土壤尚未根除。

網絡謠言的治理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努力。首先,建立權威的信息發佈平臺,完善信息發佈機制,努力提高政府與相關部門的公信力。其次,媒體作爲信息的發佈渠道和“把關人”,應當嚴格覈實信息,加強內容管理,減少“反轉新聞”的發生,不盲目帶動輿論導向。此外,對於社會大衆來說,通過互聯網等渠道獲取信息時,不要偏聽偏信,也不要盲目傳播,應當學會去辨別真假信息,並積極地拿起法律賦予的權利舉報網絡謠言,讓更多的人知道真相,這也是人們在互聯網時代應盡的義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