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上評|貧困戶求“別再打擾”,哪裏出了岔子?

最近,一張貧困戶家的“門前照”火了,有些許年代的木質大門緊閉,旁邊斑駁的紅磚牆上,是幾行毛筆字:“各位領導:本人已脫貧,請不要再來打擾了”。
乍看之下,這幅場景會讓人誤以爲是惡搞,但背後的現實卻讓人心情沉重:據微信公號“俠客島”透露,照片背後的實情是當日上門的扶貧幹部自掏腰包,買了一壺油、一袋米,“私車公用”翻山越嶺來貧困戶走訪,結果卻喫了閉門羹。
一邊是扶貧幹部長途爬涉“送溫暖”,一邊卻是貧困戶冷冰冰的“別再打擾”,這着實構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貧困戶的做法,或也超出了一般人對於被扶貧者心態的慣常理解——幫助你脫貧,你怎麼還會不領情?
但倘若留意過媒體和相關部門曝光或披露的一些扶貧亂象,對此現象或就不會感到那麼驚詫和難以理解。其背後可能折射的是當前精準扶貧過程中的一個突出弊端,那就是,在個別地方的扶貧績效考覈指揮棒下,扶貧幹部的考覈任務與貧困村民實際需要的扶貧之間,出現了斷裂或是脫節。
從過往公開的案例來看,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者,貧困戶獲得扶貧資源的成本偏高,這包括扶貧幹部反覆的拜訪、信息確認,以及填寫各種表格,提出各種要求,甚至是讓他們學習如何應對上面的調查。長此以往,這種繁複的程序和要求,實際上讓扶貧有變成擾民之虞,反而影響到貧困戶正常的生產生活。
此前媒體報道,部分基層扶貧幹部吐槽被微信工作羣和所謂“工作留痕”考覈綁架,其中一個細節讓人印象深刻:“現在去下鄉,進村第一件事,不是去村委會佈置工作,而是先到掛點的貧困戶家去和他合個影……”顯然,這樣的考覈,不僅讓扶貧幹部疲於應付,也間接連累了村民,並可能傷及他們對扶貧工作的認同度。
二來,扶貧工作遲遲難以讓貧困戶體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甚至由於工作不當,給農戶造成損失。有媒體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例:西部某地爲幫助民衆脫貧,當地一度興起養兔熱,政府整合各類資金予以支持,高峯期兔子存欄接近40萬隻,但市場行情急劇變化,短短5年時間,產業規模已萎縮到不足7萬隻,造成不少養殖戶血本無歸,多年緩不過勁來。
當扶貧定位不清、方法失當,貧困戶對扶貧工作失去信任,極端者掛出如前文所示的“門前照”,就毫不讓人意外了。
因此,面對“門前照”一事,扶貧幹部及當前的扶貧考覈制度設計,都應該要有所觸動和警醒。一方面,扶貧考覈要更接地氣,因地施策,無縫對接好貧困戶的真實需求,不能讓扶貧幹部完成考覈與讓貧困戶脫貧,成爲不相干的兩回事。
另一方面,扶貧政策和具體的執行,也得關照好貧困戶自身的心態和感受。不能自恃是扶貧者、幫助者,是“爲你好”,就固執認爲貧困戶理所當然應該無條件的配合和承受壓力甚至代價。特別是當前進入扶貧攻堅的衝刺階段,各地的扶貧壓力也到了最大的時候,更得避免各種壓力傳導過多的施加到貧困村民的身上,引發不必要的牴觸情緒。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