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傳奇《正昭陽》由明傳奇《金丸記》與包公案小說擴展而成,故事情節更加複雜,加入了宋真宗出征滇南、劉妃勾結太監郭淮騙走太子、摔死公主並反誣李妃、包公回朝審案、劉後服毒自盡的情節。可以看出來,“狸貓換太子”這一傳奇的故事框架與人物設定,在元雜劇《抱妝盒》中都已經形成,只不過“剝皮狸貓”的具體情節還未出現,也沒有包拯什麼事。

宋仁宗的身世曾被明清時期的民間藝人改編、演繹成家喻戶曉的“狸貓換太子”故事。清代說唱藝人石玉昆創作長篇公案小說《三俠五義》,第一回“設陰謀臨產換太子奮俠義替死換皇娘”講的便是“狸貓換太子”的傳奇故事:

話說宋真宗在位年間,李、劉二妃俱各有娠,某年中秋,真宗賜二妃各一枚金丸,說:“二妃如有生太子者,立爲正宮。”劉妃久懷嫉妒之心,一聞此言,惟恐李妃生下太子立了正宮,便與總管都堂郭槐暗暗鋪謀定計,要害李妃。

這日,李妃一時腹痛難禁。天子着驚,知是要分娩了,急召劉妃帶喜婆前來守喜。郭槐早已買通喜婆尤氏,定下陷害李妃的計謀:

將狸貓剝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認不出是何妖物,趁李妃剛分娩一時血暈、人事不知之機,用這狸貓換了剛剛出生的太子。劉妃即喚心腹宮女寇珠,用藤籃暗藏太子,帶到銷金亭用裙絛勒死,丟在金水橋下。

寇珠雖是劉妃心腹,卻爲人正直,素懷忠義,不敢對太子下毒手,偷偷把太子送給了太監陳林。陳林用妝盒裝着,以給南清宮八賢王送果品祝壽爲名,混出宮門,入了南清宮,將小太子託付給八賢王撫養。

劉妃已將李妃生產妖孽一事奏明聖上。天子大怒,立將李妃貶入冷宮,加封劉妃爲玉宸宮貴妃。劉妃滿心歡喜,暗暗重賞了郭槐與尤氏,到了十月滿足,也產下一位太子。天子大喜,即將劉妃立爲正宮。

誰想樂極生悲,過了六年,劉後所生之子不幸染病,一命嗚呼。聖上大痛,自嘆半世乏嗣。遂將八賢王的三世子立爲東宮太子。這三世子正是當年寇珠、陳琳救下的太子趙禎。

一日,太子路過冷宮,見了李妃,不由得淚流滿面。這正是母子天性攸關。太子又去見劉妃,說:“適從冷宮經過,見李娘娘形容憔悴,心實不忍,奏明情由,還求母后遇便在父王跟前解勸解勸,使脫了沉埋,以慰孩兒悽慘之忱。”

劉妃當即生疑,心想:“何至見了李妃之後,就在哀家跟前求情?事有可疑。莫非六年前叫寇珠抱出宮去,並未勒死,不曾丟在金水橋下?若要明白此事,須拷問寇珠這賤人,便知分曉。”越想愈覺可疑,即將寇珠喚來,剝去衣服,細細拷問。結果寇珠觸檻而死。

且說李妃自見太子之後,每日傷感,每夜燒香,祈保太子平安。此舉被劉妃知悉,便在天子前啓奏:“李妃心下怨恨,每夜降香詛咒,心懷不善,情實難宥。”

天子大怒,即賜白絞七尺,立時賜死。幸虧有小太監忠心耿耿,替李妃一死,李妃則被暗中護送出宮,送至陳州居住。

之後,真宗皇帝駕崩,太子登了大寶,便是仁宗皇帝。此時,欽差大臣包拯出巡各地,途經陳州,身居破窯、雙目失明的李妃聞訊,前來申冤,將已往之事,滔滔不斷,述說一番。

包公聞聽,嚇得驚疑不止,連忙立起身來,問道:“言雖如此,不知有何證據?”娘娘從裏衣內掏出金丸一粒,上刻着“玉宸宮”字樣並娘娘名號。

包公知道此事非同小可,經密報八賢王、詢問陳琳、審訊郭槐,查得真相,終於使得李妃與仁宗母子相認。

劉後奸計敗露,驚懼而亡。從此黎民、內外臣宰方知太后姓李,卻不姓劉。包公因爲立下奇功,被仁宗封爲首相。(據清代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一回至第十九回縮寫)

“狸貓換太子”背後的歷史真相

這個故事完全是民間藝人編造出來的,與宋朝史實毫無關係,只不過借用了劉太后與宋仁宗的名目與身份而已。

真實的歷史比較枯燥,沒有那麼強烈的戲劇性:大中祥符三年(1010),一位姓李的宮女受真宗臨幸,生下一子(即後來的仁宗皇帝),劉後將尚在襁褓中小皇子據爲己有,視若己出。

直到劉後去世,纔有人告訴仁宗,他的生母是李妃,而不是劉後。而此時,李妃已經去世。李妃生育仁宗之時,地位極低,只是一名“才人”,直到去世前,才被冊封爲宸妃。她根本不可能與得寵的劉娥爭奪皇后之位,“金丸之約”顯然出自文人的向壁虛構。

李妃也未受劉後迫害,“打入冷宮”、“白凌賜死”云云,也是小說家的捏造。而且,在李妃生前,仁宗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仁宗得悉自己身世的時間,是明道二年,當時包拯還在家鄉侍奉雙親,不可能參與偵破這件宮廷謎案,他也從未當過首相。

仁宗小時候亦未被八賢王收養,所謂的八賢王、太監郭槐與陳琳、宮女寇珠,全都是虛構出來的文學人物。至於用剝皮狸貓調包太子的離奇情節,更是文人腦洞大開的想象罷了。

那麼整個“狸貓換太子”的傳奇故事又是如何出來的呢?故事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元朝無名氏編撰的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簡稱《抱妝盒》),劇本梗概如下:

宋真宗時,李美人生下太子,劉皇后心生嫉恨,密遣宮女寇承御將太子刺死,丟於金水橋河下。寇承御因見紅光紫氣罩定太子身上,不敢下手。適撞見陳琳往後花園去,兩個商量,要同救太子。

陳琳便將太子藏在黃封妝盒之中,帶出宮來,交給楚王趙德芳撫養。十年後,楚王領太子入宮見宋真宗,劉皇后見那孩子聲音舉止與李美人好生廝似,問他年紀,又是十歲,於是懷着一肚子疑心,回宮拷問寇承御,寇觸階自盡。

真宗病重,以楚王第十二子(即陳琳救出的太子)入承皇嗣,是爲宋仁宗。仁宗自幼便聽叔父說,他是妝盒兒盛着,送到楚府收養的。繼位後,遂細問陳琳,這才得知自己生母爲李美人。不忍追究劉太后,奉李美人爲純聖皇太后,每日問安視膳。

“狸貓換太子”背後的歷史真相

可以看出來,“狸貓換太子”這一傳奇的故事框架與人物設定,在元雜劇《抱妝盒》中都已經形成,只不過“剝皮狸貓”的具體情節還未出現,也沒有包拯什麼事。劇本的核心情節是寇承御與陳琳拯救小太子,靈魂人物也是寇承御。

《抱妝盒》雖以宋朝爲歷史背景,卻不是取材於宋史,而是仿寫自另一部元朝雜劇、紀君祥創作的《趙氏孤兒》。不管是拯救嬰兒的基本情節,還是將嬰兒藏於盒匣的細節,《抱妝盒》與《趙氏孤兒》都是高度相似的。

更有意思的是,《趙氏孤兒》的主題是“存趙”,《抱妝盒》的主題是“救宋”(其核心情節是寇承御與陳琳“救孤”,而不是仁宗認母),合起來即是“存趙救宋”。元朝無名氏編撰出一部《抱妝盒》,也許是在隱諱地表達宋朝遺民的“存趙救宋”夢想吧。

經由元雜劇《抱妝盒》的演繹,宋仁宗與劉後太的故事開始在民間流傳,成爲戲曲藝人津津樂道的題材之一。元末明初,又有散曲家汪元亨創作《仁宗認母》劇本,大概據《抱妝盒》敷演而成。又有明傳奇《金丸記》,基本情節跟《抱妝盒》差不多,顯然也是從《抱妝盒》改編而來。

後人發現,《金丸記》的情節“與明代紀太后事相類”。紀太后即憲宗妃、孝宗生母,“時萬貴妃專寵而妬,後宮有娠者,皆治使墮之。一日,帝行內藏,妃應對稱旨,悅之,一幸有身。

萬貴妃知而恚甚,令婢鉤治之。婢繆報曰病痁,乃謫居安樂堂,久之,生孝宗。貴妃使門監張敏溺焉,敏佯奉命而密藏之他室。至五六歲,猶未剪胎髮。成化十一年,帝偶召敏櫛發,照鏡曰:老將至而無子。敏伏地曰:萬歲已有子也。

帝愕然問安在。太監懷恩頓首曰:皇子潛養西內。帝大喜,即日遣使迎皇子。懷恩赴內閣具道其事,羣臣皆大喜,明日入賀,頒詔天下。而萬貴妃日夜泣,怨羣小紿我。其年,妃暴薨,敏亦吞金死”。

——你看,萬貴妃多像劇中的劉皇后,紀妃多像劇中的李美人,且當時亦有人以紀姓爲李姓,明孝宗則多像劇中的宋仁宗,而劇中的宮女寇珠和太監陳琳史無其人,反而跟救過明孝宗小命的宮婢與張敏高度相似。

因此,後世有戲曲研究者認爲,《金丸記》或“借宋事以寓意耳”(董康《曲海總目提要》卷三九)。但《金丸記》的基本情節明顯來自元雜劇《抱妝盒》,元人不可能預知明朝事。

不過,不排除這樣的情況:《抱妝盒》故事由於暗合明代成化朝的宮闈祕聞,因此在成化朝之後流傳更廣,並被文人改編成更多版本,明人祁彪佳《遠山堂曲品》便認爲,《金丸記》“出在成化年,曾感動宮闈,內有佳處可觀”。

成化年間,還有彈詞《新刊全相說唱足本仁宗認母傳》流傳。在這一版本中,開始出現了包公的角色,講述包公陳州糶米,有一名貧婆前來告狀,狀告當今皇上不認生母。包公仔細盤問,得知貧婆乃是宋仁宗生母李妃。經三審郭槐,包公查得真相,使李妃與仁宗母子相認。

“狸貓換太子”傳奇後半部分的故事框架,至此,已由明朝彈詞奠定,之後,包拯便成了“狸貓換太子”故事的主角,寇珠與陳琳淪爲配角,宋仁宗本人更是變成打醬油的角色。明代公案小說《龍圖公案》、《百家公案》均採用了這樣的人物設定。

入清之後,“狸貓換太子”故事進入全盛時期。清傳奇《正昭陽》由明傳奇《金丸記》與包公案小說擴展而成,故事情節更加複雜,加入了宋真宗出征滇南、劉妃勾結太監郭淮騙走太子、摔死公主並反誣李妃、包公回朝審案、劉後服毒自盡的情節。

至於“狸貓換太子”這一具體的情節設計,最早出現在清代小說《萬花樓演義》(大約成書於嘉慶年間)。活躍於嘉慶—道光年間的說書藝人石玉昆以明代公案小說《龍圖公案》爲藍本說書,沿用了“狸貓換太子”的情節設定,形成了說唱本《龍圖耳錄》。

之後,以《龍圖耳錄》爲底本敷演而成的長篇公案小說《三俠五義》問世,於光緒五年(1879)刊刻出版。光緒十五年(1889),學者俞樾認爲,《三俠五義》第一回“敘述狸貓換太子事,殊涉不經,白家老嫗之談,未足入黃車使者之錄。

餘因爲別撰第一回,援據史傳,訂正俗說,改頭換面,耳目一新”。俞樾將他重寫了第一回的小說題目改爲《七俠五義》,但他並未能阻止“狸貓換太子”故事的流傳,因爲民間藝人與一般市民顯然不認爲“狸貓換太子”之事荒誕不經,反而津津樂道,樂此不疲。

“狸貓換太子”背後的歷史真相

“狸貓換太子”故事不但隨着《三俠五義》等小說在市民讀者中流傳,而且被民間藝人改編成多種曲藝底本、劇本,以各種曲藝形式流佈於天下,

如子弟書有《盤盒》、《救主》、《拷御》;寶卷有《李宸妃冷宮受苦寶卷》、《陰審郭淮寶卷》、《狸貓寶卷》;鼓詞有《狸貓換太子初集》、《拷打寇承玉》;

京劇有《打龍袍》、《狸貓換太子》等。湘劇、漢劇、滇劇、徽劇、川劇、豫劇、紹劇、秦腔、崑曲、梆子戲甚至地方儺戲中,“狸貓換太子”也是長盛不衰的劇目。(參見王林飛《狸貓換太子故事的演變及文化意蘊》)

而在廣爲流傳的過程中,“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也離宋朝的史實、元人隱諱的“存趙救宋”主題越來越遠。

本文轉載自我們都愛宋朝

“狸貓換太子”背後的歷史真相

《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

吳鉤 著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本書

“狸貓換太子”背後的歷史真相
相關文章